晨报学记团 | 在世界最高的中国园林里,看最不像石头的石头

那是一块“东坡肉”,肥瘦相间,彷佛要滴出油来……

那是一条“小鱼儿”,轻摆鱼尾,彷佛要游戏人间……

那是一朵“雪莲花”,含苞待放,彷佛能闻到花香……

其实,它们都只是石头,被大自然雕琢、赋予了灵性的石头。

这些最不像石头的石头,上个月展出在上海中心37 楼,世界上最高的室内中国园林——半亩园中,晨报小记者有幸一睹“芳容”。

半亩园林里的一片天——上海中心奇石展观后感

 晨报小记者  魏瑀宸
(浦东御桥小学  四年级)
 今天我们晨报小记者来到上海中心的37楼,参观半亩园奇石展。来到半亩园,刚一进门,一幅风景如画的园林景象就出现在我的眼前。这里绿树成荫,水流清澈见底,弯弯的石拱桥和奔腾的微型瀑布,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仿佛我们现在是在一个古典园林里,完全忘记了我们这是在上海最高的钢筋水泥建筑之中。
正当我们为这美景入迷的时候,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爷来了。他就是柳会长,是今天带我们参观展览的讲解人,也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奇石收藏家。柳会长先带我们去看一块像红烧肉一样的石头,它叫做“腊肉石”,因为它顶上是蜡黄色的皮,中间白花花的像是肥肉,底下褐色的部分像是瘦肉一样,看起来真是让人垂涎欲滴的一大块肉,好想咬一口尝尝。柳会长说,这是他用了两千斤猪肉和一位农民伯伯换来的呢,真猪肉换石头的猪肉,哈哈,真有意思。
接着我们又看到了三座栩栩如生的石像。什么?柳会长居然介绍说这些石像都是纯天然形成的,完全没有经过任何雕刻?第一座石像是两只小鸟在歌唱,仿佛还能听到它们“叽叽喳喳”的声音;第二座石像是一条刚刚来到世界的小鱼儿,仿佛能看见它轻摆鱼尾,在水里轻游;第三座石像是两朵花儿,正在绽放,好像可以闻到花香一样。真不愧是奇石展啊,各种各样看不出是石头的石头,给我们展现了它最美丽的一面,让人啧啧称奇。
站在上海最高的建筑中,看着窗外的白云飘过一座座高楼,再看看身边的小桥流水园林石像,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诗,可以表达这一刻的情景,那就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城市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馈赠的美妙的礼物,作为回馈,我们也应该更好地保护大自然,守护更多的美好。

记者点评:老师虽然没能去参观奇石展,但是读着这篇文章,我彷佛置身半亩园,端详着一块块奇特的石头,兴致盎然,这是因为小记者对这些石头做了很细致生动的描写,而且有详有略,娓娓道来。值得再打磨的是,一些句子读起来还不是很顺,比如第二段中“也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奇石收藏家”、“看起来真是让人垂涎欲滴的一大块肉”,你仔细读一读,如果把“一位”和“一块”放到修饰词的前面是不是更顺呢?

上海之巅看奇石

晨报小记者  杜文浩

(东安路二小  四年级)

 在上海之巅,有一座空中园林,万物丛生,它的名字就是半亩园。它垒石成山,饮水为沼,平台曲折,有幽有旷,陈设古雅,富丽繁华而不失书卷气。
一踏进门,潺潺的水声让我驻足观看,一块四四方方的石头倚靠在水池边的展台上,如同饭桌上的一道美食“红烧肉”。据说这块石头价格不菲,是用二十头羊换来的呢!轻轻地漫步在世界上最高的花园,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太湖石、石英石、木化石……它们有些傲对碧空,像在苦思冥想;有些独领风骚摆放在精制的展台上,像皇帝般威严;还有些石头挺立池水之间,成群的金鱼围着它翩翩起舞。穿过巨石孔洞,云层、黄浦江、船只、摩天大楼、园林和城市的结合让人耳目一新。
在半亩园的一角,有多块石头堆砌成了“鸟语花香”,两只黄鹂婉转歌唱,花朵含苞待放,石鱼也仿佛游动起来。谁把一个“大鸭梨”遗落在那里了?看得我垂涎欲滴,原来这也是块奇石,我不禁感叹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留园的碧云峰,上海中心的半亩园,不同的眼睛能看到不同的美,不同的心情领略到他们不同的风情。在大自然充满创造的雕刻下,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绚丽奇石,上海之巅的奇石更是结合了城市之美,与摩天大厦交相辉映,让上海这座大城市添加了独特的魅力。

记者点评:这篇文章短而精致,看得出来小记者对文字已有一番雕琢。文章中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石头写活了,尤其是“大鸭梨”的出现,充满童趣。

半亩园里观奇石 

晨报小记者  季亭妤
(浦东新区上南五村小学五年级)
 高山、流水、花鸟、庭院,一个小小的半亩园打造出了中国山水画般的意境,恍若身入画境,让人陶醉其中。这次来到半亩园,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了中国传统的赏石文化,观赏了那些天然石的美和源于自然的灵性。
半亩园的柳会长很会赏石,自然懂石。他认为只有历经了岁月的冲刷才能打造出石头千奇百怪的姿态,自然像是赐予石头新的生命,让原本不起眼的石头被人们静置于案前观赏。
灵壁石的外形雅致,石头的外表温润光滑,灯光打下来,就像涂了层蜡,闪着迷人的光芒。它的石纹非常细致,绵延到每个细处,也许你盯着它研究上一天也摸不透这些纹理的起伏跌宕、沟壑交错。灵壁石除了细腻,还另有坚硬的一面,敲击时它会发出金属般的声响。
象形石总会让人惊艳:石头竟能如此象形!先说那块“东坡肉”——就是上海人口中的红烧肉,简直惟妙惟肖,像真的一样。最下面是一层猪皮,深褐色的,有些发光;中间一层是金色的,略带些白色,感觉捏上去软绵绵的,能滴出油汁来;最上面一层是精肉,石纹细腻紧密呈综色,感觉肉质很紧实的样子。有那么一刹那,我甚至以为它真的是块五花肉,想要夹起沾点酱汁一口咬下去。
不过这还不是最象形的,最绝的要属那“鸟鱼花香”。我总觉得未经人工修饰有点夸大了,因为那鸟嘴的张合、尾巴末端的羽毛实在太逼真了。还有那鱼的鳞片、灵动的鱼尾,就像要从水中跃出。最美的是花,虽然它只张开了一点花瓣,但让人的感觉,它马上就会盛放,散发出淡淡芳香。
还有一件展品很别致:昆石“雪玲珑”。它像雪一般洁白,最妙的是它的里面几乎是空心的,有无数个小孔在它内部。无论你站在哪个位置,都能透过石头望到对面。尽管它这么“空洞”、还有半米之高,但仍能屹立在两个木桩之上,可谓巧夺天工。
赏石文化兴盛于唐朝,至今不衰,还有了瘦、漏、皱、透之说。人们对艺术对美的追求是不断改变的,现在人们的追求不再止步于那些复杂的线条、繁密的点缀,更追求那些自然的韵味。其实美随处都在,缺少的只是发现美、欣赏美、懂得美的眼睛。

记者点评:这也是一篇佳作,高年级的小记者在遣词造句、文章结构布局上明显更加成熟、得心应手,读来很有节奏感。有些小细处值得推敲。比如第三段原文“灵壁石的外形似乎更雅致些”,这是文章介绍的第一类石头,“更”字无从说起;第五段原文“不过这还不是最象形的,最绝的还是那个‘鸟鱼花香’。”两处“还是”显得重复。

大象无形的石头——上海中心观奇石展有感

晨报小记者  林士淇
(二师附小     四年级)
 
众所周知,王安石有一句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你以为这样美丽的景色无法重现,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今天我参观的奇石展说起。
今天我和晨报学记团的小伙伴一起参观了位于上海中心37层的“世界最高室内中国园林”——半亩园,和38层的宝库匠心馆。宝库将新馆中, 令我印象最深的石头,就是被誉为“世界级雕刻大师”牛克思的作品——“春风又绿江南岸”石雕作品。只见“江南岸”上,矗立着几座栩栩如生的阁楼,阁楼的雕栏也雕刻得十分精细。阁楼下面有几棵柳树,大师把每一根柳条都雕了出来,很精巧,好像一阵风吹过一样摆动着。柳树的边上是一条宽阔的江,江上一片小舟,舟上的雨棚那一缕缕的草编纹路都雕得精美。我很佩服牛克思大师,也非常骄傲中国有这样世界级的雕刻大师。不仅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绝美风景,更可以将古诗词中的美景再现。
在半亩田中,还陈列着许多奇怪的玉石。我们认识了来自新疆的“鸟语花香”象形石。第一块是“鸟”,乍一看是一对新疆鸟,走近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两块天然的金丝玉。而“鱼”看起来是一条扁吻鱼,其实是一块久经风沙吹打而成的新疆风砺石。“花”是三块玛瑙组成的,长得神似天山雪莲花。“香”是一块戈壁石,形状宛若一个新疆香梨。看见这些形状怪异的石头,我内心不由感叹: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
通过这次参观展览让我体会到,石头,不仅仅是一块石头,它在艺术家的手里,可能是一幅画、一首诗和一个故事,在大自然的手里,更可以是一种文明的象征。石头,充分体现了“大象无形”的含义,默默无闻却又可以承载人间百态、世间万物。

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从大家最熟悉的诗歌引入,细致地介绍“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幅作品,呈现了艺术家的巧思匠心。之后对“鸟语花香”的介绍,将形和石头的类型结合起来介绍,对读者来说很有信息量。“石头在艺术家的手里,可能是一幅画、一首诗和一个故事”,立意高。较之前的投稿,这次有很大的进步,继续加油!

地板上的珐琅艺术

 晨报小记者  陆天心
(上海万航渡路小学  四年级)
 
湛蓝的珐琅上镶嵌着金色的云朵,云朵里游曳着活灵活现的金色小鱼儿,还有俏皮的小脚丫图案,似乎要引导我去某个仙境。金色的掐丝珐琅铜胎穿插在梦幻般深深浅浅的蓝色海洋里,每个图案都独一无二,每个弯曲的弧度都堪称艺术。
7月27日,我作为晨报小记者走进中国最高楼——上海中心37层的珐琅厅,立刻被脚底下的艺术世界震惊了!将近500平米的地板全是美轮美奂的景泰蓝艺术,这里是经过吉尼斯世界认证的世界最大的景泰蓝珐琅地面。
近179万根手工掐丝萦绕,1379块珐琅无缝拼接,134名技艺高超的匠人花费了两年半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件韵味无穷的景泰蓝大型地面艺术杰作。这幅作品的图案寓意着宇宙是万物之源,象征着中国的文脉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为什么选择云朵、小鱼和小脚丫作为象征图案呢?讲解老师给我们讲了个“灵感起源的故事”。原来,当年设计地板的时候,有一个设计师正好在去西藏的路上遇到了当地人民的“天葬”,而同一天,另一个设计师的孩子出生了。这个奇妙的“同生同死”的时间点启发了设计师,他们决定用云朵和孩子的小脚丫的铜胎花纹代表生命的来去,在作品中又穿插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不同的鱼图腾,用鱼文化从远古至今进化演化的过程,象征中国文明的生生不息。
采访中我问了一个让我困惑的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么精美堪称奢华的材料去作一个地板呢?”讲解老师告诉我,珐琅在中国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历来都是贵族享受和欣赏的“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在清代甚至变成了皇室专用,成为身份的象征。我们把精美的珐琅做成地板,就是为了让艺术走进大众的生活,让普通人也可以零距离欣赏。

现代生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也让我们对精美艺术的渴望更加深切。21世纪的我们不再满足于用仰视的目光来看待艺术,而是渐渐把艺术看作自己同行的朋友,上海中心珐琅厅载入史册的景泰蓝地板,给了我很多惊喜和启发。

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独辟蹊径,选择了参观中的另一处珍品——世界最大的景泰蓝珐琅地面来进行介绍。文章中精确的数字,说明了工艺繁复;灵感起源的故事,说明了寓意深远。最后小记者的采访,体现了创意者的用心。

活动带教:程怡 张智丽

文字点评:张智丽

注:本文图文系晨报学记团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晨报学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