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茅奖提名作家聚首书展,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探索作品背后的故事

昨晚,在巨鹿路的作家书店,三位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家叶兆言、刘亮程、叶舟,带着新作《南京传》《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敦煌本纪》,做客“作家的奥德赛之旅”活动。

叶兆言:南京是我写作的根基

叶兆言新作《南京传》从公元211年孙权迁都秣陵,写到1949年百万雄狮过大江。以史学家的哲思,文学家的妙笔,抖落尘埃,用时光深处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来重述古都千年的繁华与破败,落寞与顽强。

叶兆言说:“南京是我写作的根基,是我熟悉的地方,我必须得坐在这个凳子上才能说话。”

“我写过很多南京有关的文字,觉得自己不会再写,不可能再写。直到找到一个新的角度——通过南京这扇窗户,把中国的历史说一遍······”叶兆言谈到,“没有哪座城市,可以像南京那样清晰地展现中国历史的沧桑。”

刘亮程:所谓聊天就是《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

刘亮程新作《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是他三十年来首部谈话录,精选历年演讲和对话结集,聊散文聊新疆聊心灵家园,从过去聊到现在,从村庄聊到世界,从人类聊到万物,完整展现他的心路历程和心灵世界。

“所谓聊天就是《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直到头顶有天,直到地老天荒。一个作家要心中有天,心中有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字。”刘亮程认为,“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不仅是散文写作,也是所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表达。”

叶舟:一百万字才能配得上莫高窟

叶舟的《敦煌本纪》是首部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长篇巨制。三大家族跨越半世纪的命运沉浮,说尽河西走廊的来路与归途,前世与今生。河西走廊有了一部《敦煌本纪》,正如渭河平原有过一部《白鹿原》。

二十年前,看着佛窟像我们古代的胸印一样,他发愿,将来一定要给莫高窟写一本大部头的书,就像莫高窟一样,一层层垒在地上。

“我尽我最大的努力和愿心,发明了一个我认为的敦煌。” 叶舟表示,“构思很痛苦,我推翻了好几次,但其实写起来很快,我用了接近两年时间写了一百万字,我觉得只有一百万字才能配得上莫高窟。”

“不懂中国西部,便不懂中国,而闻名天下的敦煌,不仅仅是一处伟大的遗址,更是一座中国的佛龛,安放着我们民族最初的血脉。”

刘亮程说:“一个作家不仅仅要活成一个地方的人,他要活成一个地方。像叶舟通过《敦煌本纪》他把自己活成了敦煌;叶兆言通过《南京传》活成了南京。”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徐颖 实习生 褚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