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闪婚……在“江姐”这个标签之外,她有过更丰满生动的人生

那句著名的“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让江姐江竹筠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

但也因此,很多人印象中的江姐,就是一个铁骨铮铮、横眉怒目的女英雄模样。

大型文化纪实寻访类节目《闪亮的名字2》第二期昨晚在东方卫视播出。制片人陈辰通过寻访江姐的亲朋好友以及当年战友们的后代子女,向观众呈现了在“江姐”这个众所周知的头衔之外,江竹筠29年短暂而饱满的人生故事。 

一家三代都有“学霸”基因

 江竹筠生于1920年8月20日,昨天正是她诞辰99周年。

因父母分居,家境清贫,10岁时江竹筠进入重庆市第一孤儿院,在这里度过四年时光。

江竹筠的孙子彭壮壮解释说,在当年,重庆流离失所的孩子很多,这所孤儿院是很难进的,奶奶能进去的原因,就是学习成绩好。

江竹筠高一辍学,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几年之后,组织上需要她到四川大学做学生工作,她只复习了3个多月,就考进了四川大学。

这种强大的实力,后来也在她的儿孙身上显现出来。

儿子彭云,考取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在美国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孙子彭壮壮,是哈佛大学数学学士,普林斯顿数学博士。

彭壮壮说,自己和父亲彭云在学习上都没怎么费劲,应该上得到了奶奶的“学霸”遗传。 

当年重庆少有的打阳伞的姑娘 

江姐当年的战友、闺蜜何理立,虽然已经97岁高龄,且从十多年前起就患了阿尔兹海默症,但当寻访人陈辰把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放到她手上时,她依然能清晰地说出:这是我,这是江姐。

何理立为女儿取名仲江。江,就是为了纪念江姐。

而何理立与江姐的友谊,也延伸到了下一代身上:彭壮壮的妻子仲琦,正是何理立的孙女。

年过半百的仲江,说起江姐的故事来如数家珍,她说自己从小就听妈妈在家里念叨江姐的名字。

而在这些回忆,并不都是小说中、电影里的轰轰烈列,而是细碎的、温馨的、青春飞扬的回忆。

通过仲江的讲述,我们知道江姐当年曾经和好友一起逛书店、看电影,也很爱美。

仲江展示了一张江姐鬓边簪着小花、打着阳伞的照片:“在那个年代,重庆打阳伞的女孩可真不多。江姐其实很爱美的,她很怕晒黑。” 

虽然“闪婚”但婚姻生活很幸福 

众所周知,江姐与彭咏梧属于因革命需要而“闪婚”。在革命同志之外,他们的夫妻关系又如何?她的婚姻生活幸福吗?

江姐的表弟李万里解答了这个问题。他回忆说——

江姐喜欢穿蓝色旗袍,喜欢叫丈夫“四哥”;她把家里收拾得非常温馨,家里的桌布是蓝色带小碎花的;

彭先生在信托局工作,江姐偶尔会接他下班,两人手牵手一起回家,非常恩爱;

彭先生偶尔会带一束鲜花回家,江姐家里有个小小的花瓶。

两年之后,他们有了可爱的儿子。

彭咏梧牺牲之后,江姐谢绝了战友们的保护,毅然将儿子托付给亲戚,准备接手丈夫未竞的工作。

战友卢光特的女儿廖晓义说,当年江姐和卢光特乘船去开展工作,她坚持让正患感冒的卢光特坐到船里面去,自己坐在对着江风的那一面。

卢光特告诉女儿,说刚刚经历丧夫之痛的江姐,脸上显得特别平静,她从没当着战友们的面哭过,因为不想让本来已经很难过的战友们再为她难过。 

瘦到脚铐可以轻松脱落 

江姐并没有留下全身照,但她的战友们一再提到过她的瘦弱纤细。

在渣宰洞旧址,何雪松的女儿何丹妮提供了另外一个细节——

江姐每次经过拷打,被扔到牢房门口时,狱友们赶紧把她抱到床上。因为她太瘦了,沉重的脚铐甚至可以很轻松地拿下来!

狱友们就帮她卸下脚铐,再盖上被子不让看守发现,这样能让她稍稍舒服一点。

无论是仲江还是廖晓义,都并没有见过江姐,但是每次说到江姐的故事时,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因为他们从父辈那里,一再听到江姐的故事,他们也继承了父母们对江姐的感情。

江姐的生命定格在年轻的29岁,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生命时间,她献给了为更多人谋幸福的事业。

从未谋面的江姐,已经成了他们生命中的灯塔,精神上的星辰。

而这些灯塔和星辰的光芒,跟这些“闪亮的名字”一起,会照亮更多的人们。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孙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