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创新高峰论坛今举行~将携手培养课外校外科技教师

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人·科学·未来”首届中小学科学教育协同创新高峰论坛今天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举行。该论坛上,还举行了“未来科学城”课外校外科技教师培养实践基地签约仪式。本活动由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指导,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主办。

上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钟义信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现代化的高度,论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关系,重点只有依靠教育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通过《聚焦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的主旨演讲,和大家分享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与学关系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围绕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上海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际,作了题为《为每一个学生奠基科学素养:上海科学教育的思考和实践》的报告,强调科学教育应以科学素养培育为导向,进一步加强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创新。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从“钱学森之问”出发,提出要破解“钱学森之问”,需要从小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既需要教育内部不断深化改革,也需要全社会更多关注科技创新教育、支持科技创新教育。

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汪婧分享了“未来科学城”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协同创新基地的基本情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实体场馆+资源服务”的创新机制与模式案例。

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娄维义副校长交流了基于问题研究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探索,指出“问题是创新的源头”,科学教育应从真实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基于“问题研究”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报》评出的“全国十大人气校长”、现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和湘湖公学校长的叶翠薇校长,分享了如何将“人性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让科学教育助力每一个孩子激发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智慧。

静安区和田路小学的张军瑾校长《学习,为探寻意义而创新》的发言,分享了学校立足长期坚持的“创造教育”品牌,持续探索“新时代、新创造”的“和田创造教育”新实践。

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校长、浦东新区锦绣小学校长仇虹豪从打造“试验场”、围绕“真问题”、设计“更有趣”、结果“有意义”四个方面,交流了初中学校在“生命、生活、生态”的“三生”理念引领下开展STEM课程的实践经验。

四位校长围绕“科学教育究竟让学生获得了什么”“科学教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意义在哪里”“学校怎样才能怎样保证学生科学学习与探究的时空”“怎样的科学学习更有效”“学校科学教育资源配置目前面临哪些困难”“如何能够利用社会协同来支持学校科学教育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对未来中小学科学教育有哪些期待”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了圆桌论坛。

在当天的论坛上,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与“未来科学城”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协同创新基地签署《关于共建课外校外科技教师培养实践基地协议》,共同致力于促进课外校外科技教师的专业化队伍培养和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专业资源建设和服务品质建设。

签约期间,陈云之女陈伟华也与现场的校长、老师们分享了老一辈革命家思想生平的宣传、普及、弘扬所做的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希望通过此次与合作承担起为广大中小学生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责任。

市教委重视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去年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今年上半年举办“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发明成果展”、首届上海市青少年人工智能挑战赛、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上海未来工程师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意设计评选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和科技学习的成果展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另外,“科普在社区”“科普进家庭”等校内外科普教育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发挥社会协同创新优势,提升全市科技教育品质形成了有力的机制保障。未来,上海中小学科学教育将进一步积极引导校内外优质资源的协同创新,为每一个学生实现自己的“科学梦”筑牢坚实的基础。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杨青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