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全民健身报告公布,各项指数稳中有升,42.8%市民经常锻炼

9月18日,《2018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简称“300指数”)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本市全民健身事业总体发展状况令人满意,市民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有所提升,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保持稳定,市民体质健康状况良好。

2018年的300指数总分为245.8分,较上一年度有所提升。 “健身环境”、“运动参与”以及“体质健康”三项组成单项指标均处于“满意” 区域。

其中,“健身环境”为80.8分,发展总体持稳。截至2018年底,全市可供市民健身的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4028318m²,可供市民健身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3 m²,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国家统计标准)2.1m²。体育场地面积的增加,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投入和保障。

2018年,市、区两级政府在全民健身事业上总投入财政经费达28.6亿元,较上年增长136.4%。其中,总投入的83.6%作为全民健身专项工作经费;其余16.4%的投入作为全民健身日常工作经费。

2018年,本市新建成市民健身步道89条,集运动与休闲于一体的健身步道、骑行道和绿道相得益彰,健身选择更加多样化。加之近年来,社区体育设施日常开放管理网络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免费开放持续推动,经营性体育场地提供有益补充,市民多元化体育锻炼需求逐步得到满足,2018年市民对体育场地满意度达81.5分。

在全民健身赛事领域的“放管服”改革下,“运动参与”指数升至81.5分。2018年,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比例为42.8%。与2017年相比,19-29岁、50-59岁、60岁及以上市民成为上海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市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其次为调节情绪减轻压力、减肥塑身和增加体力活动等。据统计,跑步、快走(健步走)、骑自行车、游泳、力量健美(徒手、器械)、羽毛球、健身苑点、徒步登山攀岩、篮球、瑜伽普拉提等成为市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

2018年,本市举办的赛事活动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加,不断丰富全民健身办赛主体,赛事品质和市场效益不断提升。作为上海全民健身代表性赛事,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不断建立和完善办赛标准化体系,采用“竞争性磋商”和“赛事入围”的方式进行竞标,实现了100%社会化办赛,其中有154家企业和248个社会组织参与,共举办活动6186个,80万市民、近250万人次参与赛事。参与人数最多的是篮球项目,其次是围棋和跆拳道项目。

与往年相比,申城市民体育消费情况呈收敛态势。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有体育消费人群占比为80.9%,人均体育消费升至2580元。其中,6-17岁的青少年人均体育消费为3327元,较消费水平最高的18-59岁人群仅低39元,青少年人群的体育消费能力不容忽视。

报告显示,“体质健康”指数为83.5分,总体发展令人满意。2018年,全市共有186082位成、老年人进行了体质测定,其中成年人体质达标率为97.9%,优良率为64.1%;老年人体质达标率为97.8%,优良率为55.7%。2018年,青少年体质达标率为96.9%,优良率为46.4%,优良率较2017年上升3.6个百分点。总体上本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稳步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50岁及以上的市民健身素养得分显著低于50岁以下市民。此外,上海市民运动干预得分最低,需要提升市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2018年,市体育局紧密围绕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和健康上海的目标,以持续完善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发展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增加供给、优化服务,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上海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新发展。

《2018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报告》由上海市体育局委托第三方上海体育学院承担评估工作。报告最后也提出了引领体育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的发展对策。

一是要便民惠民,不断完善市民身边的健身环境。为解决市民“健身难”问题,不断扩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供给,充分利用写字楼宇的屋顶和地下空间等资源,推动市民身边体育设施的布局工作;持续增加投入徐家汇体育公园、浦东足球场、市民体育公园等重大体育设施项目,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将不断投入建设。此外,以静安共享运动场为试点的共享球场智能化管理模式将逐步推广。

二是要开放创新,着力打造精彩纷呈的赛事活动。全民健身发展要素之间要逐步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实现互相促进、共同作用的高质量全民健身运行机制,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三是要主动健康,积极构建科学健身指导的新格局。培训社区医生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同时积极推进区、街镇等层面的体医结合慢性病运动干预工作。在开展运动技能培训的同时,着力普及运动防护和现场急救知识,开展更为广泛、更具针对性的健身培训和指导服务。2019年,市体育局将与卫生健康委合作共建80个“智慧健康小屋”,推动本市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类社区健康服务资源融合共享。

数据说话

健身环境

  • 截至2018年底,本市各类市民健身步道、骑行道总长度为1415公里,其中骑行道总长度为240公里,绿道总长度为671公里。本市共建成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6307个,市民球场2208片,市民健身步道1326条,社区市民健身中心84个,市民游泳池35个,市民健身房181个,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运动参与

  •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体育社会组织1185个,较2017年的1144个增长了3.6%,其中体育类社团429个、体育基金会4个、体育类民非组织752个。

  • 全市共有在册体育健身团队51181个,每千人拥有固定健身团队数量持续增长。2018年,本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固定健身团队数量为2.12个。调查显示,会员俱乐部、体育协会、企事业单位健身团队是参与度最高的体育社会组织。

体质健康

  • 2018年全市共有63474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有40766名经常参与健身团队的日常科学指导,占总数的64.2%,较2017年上升8.1个百分点。此外,社会体育指导员还活跃在社区体育设施管理、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培训指导等各领域中。

  • “社区体育配送服务”全年共为209个街镇社区配送体育服务5719场,其中健身技能培训4815场,科学健身讲座456场,体育赛事活动448场,惠及市民16.6万人次。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