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纪录片“一号工程”,为这座城市写了一部“传记”

为什么上海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为什么这里既有浪漫精致的生活气息,又有制造大飞机、极地破冰船的深厚工业底蕴?

为什么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与中国的文化精髓在这里完美融合?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之际,大型纪录片《大上海》以8集、每集50分钟的体量,完整记录上海开埠至今176年的历史进程,更诠释了上海怎样走到今天,何以成为中国连通世界的“海”,何以成为奔向未来的“海”。

该片被定义为上海近年纪录片创作中的“一号工程”,将于9月23日-9月26日在东方卫视黄金时间每天两集连播,9月23日-9月30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黄金时间播出。

三年制作 全景回顾

《大上海》的开篇将我们的目光带回176年前,

从这一千年古港被西方列强入侵开始,讲述它如何从十六铺旁的老城厢变成奇特的三界四方、华洋杂处之地;

在内外交迫的环境中,中国民族工商业是如何坚强地破壁生长;

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现代金融、新式教育、现代科学和新文化如何孕育生长、负重前行。

从中国共产党在石库门里诞生,到艰苦卓绝的两次淞沪抗战;

从上海人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建设新上海,到成为支援全国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

从第一支“小飞乐”股票的诞生,到浦东开发开放开启崭新的篇章;

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到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都在《大上海》中娓娓道来。

总导演徐冠群介绍道:“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我们甄别、比较、提炼、选择、开掘,为的是努力讲清楚上海开埠至今176年的城市发展轨迹。”

据悉,《大上海》的制作历经三年。摄制组共计拍摄上海境内的近百处遗址、遗迹,累计拍摄超过1000小时素材。同时,摄制组还前往北京、广州、南京及香港等20多个城市取景拍摄,拜访历史当事人、亲历者及相关后人共150余人;奔赴英、法、美、德、俄等9个欧美国家,拍摄了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肖像馆、美国耶鲁大学等大小档案馆、图书馆60余家,找到众多遗落在国外的关于上海的一手档案资料。

细腻描绘,创新表达

从第一分钟开始,《大上海》就以质朴的叙述扣住人心。尽管《大上海》时间跨度大,但却在别开生面的宏大叙事中,充溢了具象、细腻的描绘,生动地娓娓道来。

《大上海》制片人韩芸说,制作《大上海》不仅仅是希望“记录”一段历史,更意在让今天的人们理解上海,“看过《大上海》,才会明白这片土地今天所呈现的开放意识、契约精神、创新品格和工匠精神,都有其历史根源。”

全片引人入胜的讲述,除了语言叙事现代化、年轻化、细节化外,还要归功于主创团队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融合。

作为新时代的城市“传记”,《大上海》积极容纳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制作组邀请中国知名沙画师高洁原创作画,上海租界的演变、轮船招商局的商战、《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抗战时的工厂内迁、解放军进上海、陆家嘴开发公司办公室等场景和故事,都是首次以沙画的形式呈现,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

此外,在历史资料的展现中,本片还采用了照片再生、胶片上色等创新技术手段,使历史资料的表现力大为提升。而音乐方面,制作方邀请了著名音乐制作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家王珏为《大上海》原创主题交响乐,为这部大主题、大体量、大格局的纪录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与气魄。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