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心怀大爱的草根教师”,于漪老师事迹报告会上,青年教师有了满满的正能量!

今天上午,“致敬先锋模范 培育时代新人”人民教育家于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杨浦区少年宫举行,于漪老师工作单位代表、学生代表、亲属代表和社会媒体代表等5位报告人,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于漪老师教书育人、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培育青年教师和保持朴实本色的动人故事,近500人现场聆听报告会。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

在杨浦高级中学实验大楼的墙上,镌刻着八字箴言“一身正气,为人师表”,这是于老师书写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准则。

报告会上,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向玉青讲述了自1951年起一直工作于杨浦高级中学的于漪老师身上所展现的人民教育家的忠诚、执着和朴实。

向玉青介绍,于漪老师对学生怀着质朴的情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一次带学生下乡劳动,她背着一位生病的学生步行十多里地去医院看病。而当她自己的独子得了败血症,高烧到40度,但时值高考,为了对一百多个学生负责,她硬是含着眼泪,把孩子交给医生、护士,去学校给学生上课。几十年来,于老师没有为家庭私事,包括她母亲病故、婆婆逝世,脱过一节课,脱过一天班。她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老师一直致力于青年教师的培养。仅杨高语文组,她就培养了三代共6位特级教师。

“我是一名草根教师”

于漪老师学生、上海市特级教师、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回忆,于老师常说自己是一名草根教师,但她从来不因为自己是“草根”就不敢发表意见。她从不靠别人的思想度日,而是从教学实践中分娩出属于自己的思想。

当语文教育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时,当很多人只看到语文是工具而看不到背后的“人”的时候,于老师始终以专业自信和虚静之心保持着清醒。

六十年代,于老师就提出要“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八十年代,于老师撰文强调,既“教文”又“育人”。

九十年代中期,于老师强调 “语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

当文化多元化带来价值的冲突、观念的混乱之时,于老师说,我们“不能只点洋蜡烛,心中永远要有一盏中国的明灯”,“教育归根结底不是要解决学生未来的吃饭问题,而是要解决学生的灵魂问题”。

今天,当她看到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离不开教学参考书甚至一课一练,热衷于下载网络资源,满足于做搬运工、二传手,就是不相信自己的时候,她语重心长地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是拒绝平庸,树立自信,不被外力左右”,以专业自信塑造专业自信,以师者情怀激荡师者情怀。

教育就是要“滴灌生命之魂”

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卜健也是于漪老师的学生,1984年秋,她怀揣着想当一名老师的梦想,报考了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成为二师复校后的第一批学生,于漪老师则是当时的校长。

80年代的二师校园面积约有66亩,学校没有外聘一名保洁工。校园的保洁工作全部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轮值完成。那时,每天早上七点不到,校园里的学生已经忙碌起来了:有拿着大扫把“扫大街”的,有拿着小拖把清洁楼道和厕所的,有下厨房帮厨的,有在绿化带里“伺候”花草的……尤其是需要每天两个人一组,扛着扁担,挑着木桶,到隔壁小区的粪池里“挑大粪”,为校园绿化带的麦冬施肥。

卜健回忆,她们这些六七十年代出生在大城市里的学生,虽然独生子女不多,但也没有受过这种苦,想不通,发牢骚的同学不在少数。当时于校长亲自给她们做思想工作,语重心长,循循善诱,让她们逐渐认识到:国家培养读师范学校,不仅学费全免,而且每个月还有补贴,要心怀感恩和使命,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一种行动自觉,修身立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责任意识、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滴灌生命之魂”,“生命之魂”是什么,一个是德性,一个是智性,而且就是靠平时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除了校园保洁,于老师还大胆放手,日常出操、运动会、文艺汇演、大型接待等都交给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一段时间下来,她们不仅变得“肩能扛手能提”了,而且个个能量无限,由二师的“保洁工”成长为了校园各类活动的“操盘手”。校园里,学生由各项规章制度的被动执行者,逐渐变成了主动的策划者和积极的实施者。

代代永续的好家风

于漪老师孙女、杨浦区教育学院科研员黄音以《本色于漪:人淡如菊,使命如山》为题,讲述了代代永续的好家风、师德师风传家久的师者境界。

在黄音的儿时记忆里,奶奶“烧得一手好菜,写得一手好字”。每到年初二,家里挤满了来看奶奶的学生,她都会烧一大锅汤和甜点招待大家。

很多人都会问,生活中的奶奶和工作中的于老师有什么不一样?在她看来,生活中的奶奶朴实平凡。她也是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好奶奶。

当她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家里就有“三个学生”——爷爷、奶奶和她。

阳光下,不足3平米的阳台里放着一把老式的藤椅,爷爷手里拿着一本适合老人读的“大字书”,时不时端起身边的茶壶品上两口,怡然自得。台灯旁,精神矍铄的奶奶戴着眼镜,手边的书、文件堆得高高的,她拿着一本书,一边读一边圏画,还时不时做笔记。在家里,这两幅画面是最平凡最常见的,也是最美的定格。

她读小学时,同龄的孩子从进小学都预先学拼音,学算数,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学。妈妈很着急,但奶奶坚持说要让孩子有个欢乐的童年。没想到,“零基础”入学反而培养了她上课专心的良好习惯,课后作业也都自己独立完成,家里人从不辅导、不检查。奶奶说:“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老师会教的。”

但奶奶又对行为习惯管得很严,她总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如回家换拖鞋时,不能把换下的鞋随意乱扔,必须弯下腰认认真真排放整齐;又比如,把剪刀递给别人的时候,要把尖端对着自己,这样就不容易误伤到人。她不仅严格要求家人,更严格要求自己。

据悉,上海教育系统还将在市、区校两个层面合力推进向人民教育家于漪同志学习活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