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海之名

子不语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正在举行一场很特别的展览——通过互联网从全国36个城市征集来的50件“上海牌”展品,正在这里展出。上海牌手表、上海牌照相机、上海牌咖啡、上海饼干……当年这些以上海为名的物件,都曾是优质产品的代名词,享誉全国。这些物件,也是在那个年代,上海以精密机械制造业与轻工业作为两个支点,承担国计民生发展、变革的见证。

纵观上世纪五十年代,虽然历经外部技术资源封锁、大跃进、中苏关系交恶等国内外变数交替影响,但上海产业工人不停闪动着骄傲之光。第一艘万吨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条无缝钢管生产线、第一块国产细马手表……当我们去细究1958年前后上海创造的无数个第一,当时的政治环境已经决定了上海无法延续开放之路,释放出中西智慧交汇的光芒,但在封闭的环境下,上海照样能在狭小的空间内秀出风姿绰约的身影。

第一辆国产轿车“凤凰”在上海居然是用榔头“敲”出来的。1958年,上海汽车装配厂接到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造出一辆国产轿车。没有参考图纸,没有技术支援,工人们想到了一个“笨办法”。他们将一辆华沙牌轿车全部解体,对全车各个部件的零件进行编号,制成了完整的零件目录。在试制车身的过程中,钣金师傅硬是靠着多年修理进口轿车的丰富经验,自制了许多拷胎膜。四缸发动机功率不足,便用吉普车部件改制。后来,师傅们干脆用木榔头和剪刀,拷制成复杂的车身外覆件。

时过境迁,新世纪已经即将跨入第三个十年,“上海制造”仍旧是上海的骄傲。只是,如果说昔日的上海制造是在流通与市场的地位作用相当有限的背景下,成为“共和国长子”的责任;那么现在的上海制造,则是在开放与国际化背景下,对标世界最顶尖水平的先进制造业。

如今,从刚刚闭幕的进博会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的开放程度。而回眸这些“上海牌”的产品,从中窥见上海半个世纪的路程,这也是新中国摸爬滚打探索进步的缩影,就像苦思良策时挥就的一篇书法,时而干枯阻滞,时而淋漓酣畅。而这一路上的每一道皱褶,每一个微笑,都烙在共和国的年轮里,也藏在上海摩天大楼与弯曲里弄里,散落成一代人丰赡的回忆。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子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