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嵌入式养老、农村互助式养老……大城养老,上海正在这么做

截止2018年底,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03.2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4.4%。面对正在变老的上海,如何让更多老人享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11月15日,市政协举办年末委员视察活动,关注“本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情况”。

上海正在越变越“老”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上海的老龄化程度正在持续加深。截至2018年底,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03.2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4.4%;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81.67万人,占总人口的5.6%;百岁老人达2516人,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数17.2人。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多年来,上海全面推进“9073格局养老服务”——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但面对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养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中,如何走出符合超大城市实际的养老服务路子,依然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

中心城区:嵌入式养老

面对超大型城市寸金、老年人高度集聚的特点,上海把社区嵌入式养老作为大城养老的首选模式,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下、在亲情的陪伴中安享晚年。

首先,重点建设枢组型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般为1000平方米左右的综合体,集日托、全托、助餐、医养结合、养老顾间、辅具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去年底已建成180家,今年街镇将全覆盖。

同时,通过发展社区各类功能性设施和组织,比如长者照护之家,以短期住养照料为主,如大病出院仍需康复护理、家属需要喘息服务等,一般300-500平方米,10张一49张床位,去年底已建成155家,争取城镇化地区街镇全覆盖。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也即大家熟悉的“日托所”,去年底已建成641家,服务2.5万名老年入。

社区老年人助餐点也已逐步形成常态建设,到去年底建成815个,目日均供餐8万多客。今年,将新增200个老年助餐服务场所纳入市府实事项目,到2022年底将实现数量“翻番”,达到1600家。

上述负责人透露说,今年还将出台“社区嵌入式养老工作指引”,加强各街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均衡化建设,进步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水平。

农村地区:互助式养老

相较中心城区的寸土寸金,农村地区的空间不是根本问题,因此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推广互助式养老。

根据2018年本市八部门出台的《上海市农村地区养老美好生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全面构建镇有“院”、片有“所”、村有“点”的服务网络。

镇有“院”是每个街镇至少建有1个标准化的养老院,近两年市政府实事项目改造薄弱机构120家。

片有“所”是指在片区、村层面建设具有托养功能的社区为老服务场所,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打造托老场所,为本村、邻村的者年人提供24小时照顾护理、日间照料托养、居家养老等服务。比如闵行梅陇吴介巷村通过村里统一回租村民们的空置房源,建设长者照护之家,委托第三方运营,为村里老人提供服务。

村组有“点”是指在村组层面,有示范陸邻点或依托村老年活动室发展具有老年人生活照料功能的服务场所。比如奉贤区“四堂间”睦邻点,利用宅基地发展的互助式养老模式,集聚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互助服务功能,满足农村老年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的养老情结。目前,全市农村地区建成睦邻点800个,到2022年将达到2000个。

多方助力:开展非正式照料服务

除了机构型、场所型的养老服务,上海还在开展非正式照料服务。

主要是依托家庭成员、社区志愿者等为家庭养老提供增能支持服务。2012年起实施“老伙伴计划”,现在已经有4万低龄老年志愿者为20万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爱服务。

“适老性改造”,每年为1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安全性、无障碍、整洁性的居室环境改造,已有7000户困难家庭受益,今年拟试点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探索市场化改造方式,扩大受益面。近年来实施的“老吾老计划”,为家庭护老者提供技能培训,提升居家护理水平,今年已在9个区20个街道开展,累计6000人次。

未来,上海还将围绕“增量”、“增能”、“增效”来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