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去病房‘兜一圈’,看看他们需要什么”

星期日周刊记者 顾筝

采访对象:陈慧瑛 职业:第九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护士长

在九院泌尿外科病房工作了十六年,陈慧瑛体会到患者被治愈的成就感,也知道自己工作中更多要做的是帮助和安慰。所以她要求护士们常常在病房里“兜一圈”,“去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细心的观察会让他们注意到患者和家属没有说出口的需求

提出申请的时候,并非没有犹豫

九院泌尿外科病房在七楼,电梯门一打开,就能看到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科普视频,内容是对大部分男性造成困扰的前列腺问题,医生详细地解释了病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有两名“爷叔”大方出镜,讲述自己生病后的细节和治疗的过程。

走进病区,护士台的墙上,挂着一面很大的电子屏幕,是输液控,显示着每张病床上患者输液的情况。

每张病床床头都有一个类似iPad的屏幕。患者刚入院时,护士会对其和家属进行宣教,介绍病房的设施,也告知家属该如何帮助患者做术后护理。只是作为非专业人士,他们往往会遗忘其中的细节,床头的屏幕通过PPT和视频的方式记录了整个流程,患者和家属可以随时打开观看。

病区内智能化的设备是陈慧瑛和她的团队根据工作需要和病患需求,一点一点儿增加起来的。

陈慧瑛在这个病区已经工作十六年了。

当初得知病房要招护士长,她提出申请的时候,并不是没有犹豫的。从内科病房到外科病房,工作内容会发生改变,而且泌尿外科大部分是男性病人,生病的部位相对隐私,要如何从容处理,也是一大挑战。

没想到,她就一直待了下来。每天早上,陈慧瑛7点到病房,和上夜班的同事进行交班。查房时,对于这一天要做手术的病人再检查一遍术前准备,并做好手术标识;对做完了手术的病人,会慢慢地把病床摇起来,也会叮嘱家属,帮助患者下地走动走动。家属有时不理解,“刚做完手术,人还虚着呢,不是应该好好躺着休息吗?”陈慧瑛解释道:“这是为了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病人一直躺在床上,就会始终觉得自己是个病人,下床走动,才会像正常人一样。即使走不了,也要让他慢慢坐起来,或者帮助他把腿抬起来,这样可以防止下肢静脉血栓。”

“过来人”的讲述

查房时,有的患者会被特别关注,像术前肺功能不好的患者,或是年纪很大的患者等,他们身上都会存在一些风险,要防患于未然。

采访这一天早上,陈慧瑛特别关注了一名高龄患者,他得了浸润性膀胱癌,要做全膀胱切除手术。

膀胱癌是指发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癌之“恶”在于容易复发,第九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姚海军副主任医师形象地形容它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膀胱癌根据病理类型有不同分类,有的可以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用膀胱灌注治疗预防复发;有的只能采用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

会特别关注这名患者当然一是因为病情严重,手术风险大,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膀胱切除手术患者,会受到巨大的心理创伤,医护人员要特别留意他们情绪和心理上的波动。

记得有一次,一名过两天要进行全膀胱切除手术的病人床前,帘子被拉得严严实实。查房时打开一看,家属围绕在病人床边,大家都泣不成声。原来,在他们的意识中,全膀胱切除是风险极大的手术,此去,极有可能生死相隔。

在患者的心里,还有另一层恐慌,膀胱被切除后要采用尿流改道来解决排尿难题——尿液改由腹壁造口排出,他无法想像自己往后的人生必须要“挂尿袋”生活。“我还怎么出去见人,我还能怎么活?”在家属的哭泣声中,患者也在绝望地流泪。

“当时正好有一名老病人在门诊随访后来看我,我马上把他叫过来。”陈慧瑛知道,在那样的情景下,相比医护人员的安慰,“过来人”的感受和经验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更有帮助。

那名老病人在几年前做了全膀胱切除手术,术后十多年,定期复诊,恢复得很不错。老病人个性开朗,详细地和“后辈”说起了自己当时生病的情况,他还撩起衣服,露出造口,“现在造口袋做得很好,带在身上对生活并没有很大影响,习惯就好。”陈慧瑛在旁边补充说:“我们现在使用的造口袋和国际接轨,老外做造口的人还可以去游泳呢,生活质量并没有太大影响。”

听了“前辈”的现身说法,患者和家属才慢慢地放下心来,他们知道了,接受治疗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消解了他们的恐惧。

“我手术之后还在乡下造了房子呢,以后你们过来玩啊。”老病人离开的时候热情地招呼着,这让患者和家属也露出了微笑。

曾经有一名癌症患者发出过疑问:“在社交网络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国外癌症患者的故事,无论他们是已经康复,还是正在与疾病抗争,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散发出来积极、温暖的能量。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知道正在经历什么,也知道很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终点,与坚强相伴的,是理性和豁达。为什么中国的患者群体,很难像他们那样,而更多的是在无助中煎熬?”

后来她和一名国外的癌症康复患者交流,了解到他曾受益于医院的患者互助分享会,也积极参与公益组织的活动,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和帮助更多的人。

和专业的治疗一样,患者群体之间提供的持续精神支持能帮助患者走过艰难时刻。陈慧瑛在工作中深深了解患者之间互助的重要性,所以她会邀请老患者来拍摄病史讲述的视频,“患者很喜欢看这些内容,他们说看了之后,心里就不那么慌了。”

恐惧来自于未知,如果从已经经历过的人那里了解到正在经历什么,会发生什么,那么患者的心理就会踏实很多。

常常去病房“兜一圈”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即使是19世纪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但在当今依然是医学的真实写照。

陈慧瑛在工作中常常能体会到这点,“病人来的时候病情严重,手术之后,在病房住了几天,出院的时候像正常人一样,此时‘治愈’的成就感是很强的。但更多时候,我们护士团队所做的是帮助和安慰的工作。”

陈慧瑛要求护士们常常在病房里“兜一圈”,“去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细心的观察会让他们注意到患者和家属没有说出口的需求:为了让患者更为自在,九院泌尿外科病房培养了不少男护士;大部分病人术后都会插导尿管,下床活动时要么拿着集尿袋,要么将集尿袋的导管用别针和橡皮筋固定在病号服的腰围处,再将集尿袋放在裤腿前端。但这种方法不方便也不雅观,还有会让尿袋脱落、尿液打翻等风险,陈慧瑛看在眼里,就想到制作一条多功能病裤,在一侧裤腿上设有开口,能让集尿袋穿过,并放置在开口下方的袋兜里,她还细心地在开口和袋兜之间设有一纽扣,方便用橡皮筋将导管固定在纽扣上,开口的上沿还做了一点翻盖,可以遮住露在外面的导管。

患者们穿上这条多功能病裤后就自在多了,在病房走动时不会因尿袋露在外面而觉得尴尬,尿袋和导管隐藏起来后就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外在需求相对还容易观察到,心理需求就更考验医护人员的观察和共情能力。由于九院专长整形修复,所以会有不少阴茎离断伤的患者会被送来泌尿外科,造成阴茎离断的原因有意外、精神疾病或家庭矛盾等,不管是哪一种,对于患者来说,都极易出现性功能障碍及心理上的恐慌、自卑和情绪低落等。

“患者往往很消沉,也很敏感。我们在护理的时候非常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既要和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又会尊重患者的隐私,对他们不愿涉及的个人情况不多加追问。特别对于因感情纠纷致伤的患者,

我们一般不向患者了解损伤的原因和过程,以免刺激他,而只向家属和知情者了解病史。”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陈慧瑛总结了一套和阴茎离断伤患者相处的方法,“安抚情绪之后,也要清晰地向他们介绍手术常识,讲解阴茎离断伤的科普知识及既往手术成功的案例。毕竟,对他们来说,特别担心的是治疗和后续的恢复。”

知道自己要经历什么,知道自己的结果会是什么,当一切通过医护人员清晰条理地介绍之后,患者的内心会感觉被安慰到,之后对于所要面对的一切,也能更为坦然地去接受。

陈慧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专业方向:泌尿专科护理、护理信息化

主攻方向:前列腺快速康复护理、尿道修复重建快速康复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顾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