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峥嵘岁月,漕河泾融资平台长大的背后

我从有记忆开始就在桂平路上,我从小到大其实就是看着这一片平地到高楼,包括双子楼的建起。

吴静之是1991出生的,“漕河泾”三个字一直伴随在她的生命中。

这条路上什么都变了,但漕河泾一直在。

2018年12月,从英国拿到金融硕士回国的吴静之,成了漕河泾创业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每天在桂平路410号上班。

这是她的第二份工作,英国读书之前她在陆家嘴的一家国有大银行工作。

现在,吴静之每天只要从家里走路上班,工作内容是写报告看财报,跟创业公司老板“聊天”,参与一些董事会,为中小创业企业发放贷款。

看似平淡工作的背后,她却常常感到一股股兴奋劲儿,在漕河泾这片土地上,似乎每天都在发生着奇迹般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就在隔壁一幢楼。

从小到大,总有奇迹

2019年3月15日,漕河泾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成立十周年,彼时吴静之入职不到6个月。

当时在十周年研讨会上,吴静之听到了很多创业故事,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上海鸿研物流创始人廖清新。

上海鸿研物流2013年在漕河泾孵化平台注册,这家以生产工业制造包装的企业,让每个包装都带有芯片,在地面上都能被追踪到,是大体量、大数据量的流转,需物联网支持。

最初,这家企业的销售额不到1000万元。当年,鸿研物流创始人廖清新拿着公司的十几个专利跑到银行寻求贷款,败兴而归,没有一家银行有胆量贷款给一家销售收入很小、没有固定资产的企业,但漕河泾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给了250万元的第一笔融资,隔年贷了500万,之后一直维持在1000万元。

从2014年开始,鸿研物流从漕河泾融资平台获得了累计8000万元的贷款支持,公司股权融资也不过1亿元。

廖清新还记得2018年对外谈融资的经历,从1月谈到12月,公司拿了6个方案,到下半年,所有方案都没有人掏钱了,廖清新眼看着公司全年的计划要被打乱了,这时鸿研物流与漕河泾融资平台的合作,敲开了银行的门,浦发速度最快,马上批准了1000万元。

最终,通过其他银行的股权融资,加上融资租赁,鸿研物流拿到6000多万元。

如果没有融资平台的支持,我们的间接损失是很大的。

廖清新说,创业企业走的大部分是羊肠小道,别人不敢走,我们去走。幸运的是,因为漕河泾融资平台的支持,因为国家出台了那么多新政策,鸿研物流有了走向更大更强的空间。

2018年,鸿研物流的销售已达1.5亿元,2019年的目标是3亿。

吴静之在漕河泾工作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像鸿研物流创始人廖清新这样的故事,她听到了很多很多,东升新材料、诺优信息、亚数信息、数聚软件……

从0到1,开启创业之旅

十年峥嵘岁月!但是,漕河泾融资平台2009年创建时,那是另一个处境。吴静之虽然彼时没在漕河泾工作,但学金融的她很清楚当时的经济大环境。

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际,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赖浩锋还记得十年前的某一天,当时他接到了一个任务:对中小企业进行服务。

如果完全按照商业银行的模式开展工作,就完全体现不出这项任务的特点,因为很多创新的东西都没有了。

那一天,赖浩锋加班到半夜,一直在修改条文,根据要求,当时必须放贷,而且要有个签约仪式。

很快,由上海市徐汇区政府、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及金融机构三方合力打造的漕河泾融资平台诞生。

从签订第一笔交易到今天为止,我们晚上是睡不着的。

赖浩锋说, 漕河泾融资平台的做法与银行的普通房贷不同,中小企业获得融资平台的资金,不需要抵押物,不需要担保。

很多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30%,我们最多上浮10%。融资平台是不赚钱的。

2009年年初-2010年末,融资平台第一轮运营,开了12次审贷会议,45家(次)企业的借款申请获批,资金总额9070万元。

我们完全是处于从0到1的摸索中,到今天十年能走下来,当时根本没什么模式,都是后来总结出来的。

一场不同的创业之旅,已经开始。

从1到17.5亿,打造漕河泾模式

2019年,吴静之参加了漕河泾科创嘉年华,这是漕河泾持续了几年的“传统项目”,她今年负责创业大赛的海外专场。

在我心里,漕河泾的形象曾经只是一个老牌国企,听上去不像外企那样洋气。

吴静之说,但这个印象在今年的科创嘉年华被颠覆了。

它其实非常open,会主动去寻求,开放包容。

吴静之2018年去英国读书之前在陆家嘴一家银行上班。每天看到的都是西装革履。

在漕河泾,有些人看上去其貌不扬,但他可能就是某家企业的老板,每天都在想着科技创新,为社会创造价值。这里,让我感觉更踏实。

2018年11月,科创板在上海启动,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企业在科创板正式交易。其中有一家企业,是漕河泾融资平台当年投资的,它就是澜起科技。

我们是梳理材料的时候,才发现漕河泾融资平台当年投资了这家企业。当年漕河泾提供的融资金额只有几百万,与当下几百亿的市值相比,似乎杯水车薪,但彼时彼景对公司经营的意义,其实很大。

如今,融资平台已经经过四轮运营, 在前三轮基础上,最高额度从原来的1000万元上升到2000万元;贷款期限也更灵活,在原来6个月的基础上,推出1年期以及6+6续贷模式。融资平台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不收取担保费以及任何形式的服务费。

十年间,经历了2008年那波全球经济危机,经历2010-2015年的欧债危机、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和全球大宗商品几个剧烈波动,如今这个创于危机之时的融资平台,早已不局限于危机。

自2009年创建-2018年年底,漕河泾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累计为417家企业提供了17.5亿元的授信贷款,创新的走出了一条“漕河泾模式”的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贷款到目前没有一笔坏账。

从模式到平台,实现双赢和多赢

我们现在已经启动了平台信息化建设。

吴静之说,在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漕河泾融资平台在服务范围、资金使用效率等都将升级,包括首先实现融资平台贷款审批流程的信息化、无纸化,似贷款审核流程更高效、便捷、企业信息更多维全面,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融资平台打造成投融资对接平台,助力企业获得多元化融资。

吴静之说,接下来融资平台还会利用现有信息库结合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将园区数千家企业纳入平台企业数据库,补全园区企业服务盲区,并将企业的融资数据、税收信息等多维度信息融合入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漕河泾园区企业信息数据平台,最终实现金融资源的更加优化配置。

我们开发区从创业时就有一句话,什么事情等方方面面都同意了再干,那什么也干不成,总要有人先做成。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要用明天的眼光来办今天的事情。

漕河泾发展总公司第一届党委班子成员、原副总经理陈青洲说,未来还会遇到困难,但是,路再长,只要坚持,总能达成目标。

如今,仅仅在漕河泾的这片14.28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就汇聚了3600多家企业。按漕河泾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桂恩亮的话说:国际高手和本土之星、巨头企业和小微企业,都能在漕河泾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生在桂平路、长在桂平路,如今工作在桂平路的吴静之相信,不仅仅是桂平路,漕河泾这片土地上,下一个十年,将迎来新时代、新面貌,漕河泾打造的信息平台,将在创新中实现双赢和多赢。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苗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