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曾是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知乎花神”说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对喜欢逛知乎/豆瓣、或者热衷于植物知识的网友来说,蔓玫的名字并不陌生。

作为作家、知名插画家、植物学硕士,蔓玫以清丽的文字、清新的插图、渊博的专业知识,在知乎进行植物学科普,被网友称作“知乎植物领域第一人”、“知乎花神”,还曾被评为知乎2014年度荣誉作者。

但是,直到最近,蔓玫才勇敢地公开表示:这,并不是全部的我。

作为一名90后,蔓玫在18岁时即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

“我的抑郁症,前后加起来有十几年时间,我觉得被它们反复地揉搓,自己已经彻底变成另外一个人。我回不去了,我已经彻底被击垮了。碎掉了。碎成很小的一片一片,重新拼成另外一个人。”

在最好的年华里,她一直在与这个自己形容为“恶鬼”的疾病缠斗。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多次起落和反复,终于获得与“它”的和解。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拒绝面对这个事情”

时至今日,“抑郁症”已经成了年轻人当中的高频名词。从早逝的张国荣,到《奇葩说》辩手马薇薇,都曾遭遇抑郁症的困扰。

但是,除了令人心碎的“告别词”之外,真正由抑郁症患者自己发出来的声音,少之又少。

在硝烟弥散后,蔓玫写下被她称为“心灵自传”的《抑郁生花》,并于日前举办现场分享会。

在《抑郁生花》中,蔓玫以令人惊叹的诚恳和勇气,写下了罹患重度抑郁症期间的挣扎与感受、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与煎熬、家人朋友网友甚至专业的大夫对这一病症的误解,等等。

最近一次发作是在2016年,蔓玫的《节气手帖》出版,出版社为她安排了两场签售,这让本来就很恐惧出去见人、讲话的蔓玫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我反复对自己说,是因为大家看得起你,你才有资格去做这些事情,所以你一定要更加努力去锻炼自己。

于是那之后,很多新的合作找上门来,很多都是我以前没有尝试过的,也是我不擅长的,我基本上都接下来了。哪怕我觉得自己很害怕,我也还是拼命去做。

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又一次很严重的抑郁症复发,前后持续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整个人像坏掉了一样,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就像书里写的,我又变成了一个废物。每天睡下去,不是失眠,就是在做噩梦。醒来,就发抖,发烧,出现幻觉,要么什么都想不到,要想就觉得自己糟糕透了,自己是所有人的累赘,想拿把刀戳自己,或是从楼上跳下去。”

外人很难想象,在那些美丽的插画背后,是一个插画师晦暗的真实生活。

蔓玫直言,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拒绝面对这个事情。

“不要说在网上,在身边,对任何人,都是绝口不提。假装它从来没有发生过。

我也像无人知晓的吴哥窟一样,把自己包裹在植物构成的丛林里,戒备森严,谁都不知道我体内藏了一个这么大的废墟。”

在网上,蔓玫曾用“多年前”的经历,回答网友关于“真实的精神病院是什么样的”的提问。

因为蔓玫的植物学专业出身,知情的朋友们经常建议她通过跑步、种花养草、搬到乡下居住等方式,缓解抑郁症状。蔓玫都尝试过,但效果并没有朋友们想得那么乐观。

“我后来仔细想了下,发现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你身体的感觉;第二,你心里的感觉。

身体的问题,或者说物理的问题,你可以用物理途径来解决,可以靠药物,靠运动,靠园艺疗法;但心的问题,只能靠心解决。这可能就是很多人经常对抑郁症患者说的,‘你要想开点’。”

“‘你要想开点’,这个说法真的很糟糕”

在病情被小部分读者知道之后,蔓玫接到了很多评论和留言,其中经常被提到的一句就是:这个病只有自己想开才行。

通过很多网上的抑郁症案例,我们已经知道,这只会加重抑郁症患者的心理负担。正如蔓玫所说——

“我相信说这话的人肯定不觉得这是一句有伤害性的话。他们一般都是出于好心,很多时候也就是想表达:心病还须心药医,你心里的这个bug解开了,才算是彻底解决了问题。

但我们知道,很多时候,你说的话是一个意思,被别人听到,就变成另外一个意思。

‘要想开’这几个字很简单,但它其实会带来很多可能的暗示:首先它否定了其他可能,会出现这个毛病,是你自己没想通,是你自己意识形态的问题,跟其他任何外部条件都没关系。

其次它代表一种经验,一种来自胜利者或成功者的分享,潜台词是:你不够豁达,不够大度,不够坚强。你是那个放不开、放不下、执迷不悟的人。谁生活中没点痛苦的过不去的事情啊,但你看我怎么都没事呢?

最后,它没有表示任何理解,也没有提出任何真正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一个本身就很不舒服、不知道要怎么办、已经没有办法去正常处理外部信息的人来说,这个说法真的很糟糕。”

这是抑郁症与其他疾病最不一样的地方。当前针对抑郁症最常见的治疗模式是药物+心理咨询,患者的灵与肉两方面都需要治疗,都需要逐渐恢复。

真正的“好起来”是“把自己身上那些不好的事情写出来”

还是2016年,蔓玫在做活动的时候,被一个读者提问:你觉得人生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的?

“这是我最害怕面对的问题。因为在当时的我,并没有把真正的自我,全部的自我,都展露出来。

那个我很努力地想要去藏一些东西。我也并没有去写那些我真的最想写的东西。

所以我当时回答那个男生,我还没有准备好。如果有一天我准备好了,我一定会写出来,告诉所有人,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的梦想是什么样的。”

当出版社再次找到蔓玫时,最初是想再做一本有关自然风物的绘本书。当时蔓玫处于非常严重的抑郁复发中,她对编辑说,自己想写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

“如果我不去说,不去做我喜欢的事情,去想清楚这一场大病的前因后果,那么我的心仍是不健全的。

就像一个时时刻刻跟着我的影子,如果我不肯正视它,我就根本没法站到太阳底下去。只有彻头彻尾把它们搞清楚,说服我自己,我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了。”

“没有什么比你自己觉得‘好’更重要”

之所以将这本书称为“心灵传记”,是因为除此之外,书中有丰富的心灵成长历程和困惑:欢喜与痛苦——原生家庭关系的紧张与关切;被爱与爱——亲密关系里的距离与信任;自我怀疑与突破——自我实现的路径与压力,等等。

这些既是带有蔓玫印记的独家记忆,也是很多人都可能面临的种种心灵困境与成长缩影。

除正文部分外,书中还收入了蔓玫的插画作品,以及在抑郁症复发期间的亲笔日记。

书中采取的是用日记直接影印的方式,保留了日记的最原初的面貌。从这些笔迹、涂画里,读者可以更加真切地了解她每一个时期的心理和身体状态,以及她的努力与抗争。

“我不觉得这是一本只谈抑郁症的书。抑郁症只是一个切入点。和所有不被理解,不被了解的东西一样,通过它的存在,我想去探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更多事情。

它的初衷,只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表达欲,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一本特别自私的书——我是为了我自己而写,写我自己生命中所碰到的各种各样的好的、不好的东西,我为我自己做的一个总结,它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的抑郁症患者。”

而对于如何面对抑郁症或者个人的情绪问题,蔓玫的观点是:

“如果说我对抑郁症患者,对同病相怜的人有什么想说的,我个人觉得很重要一点就是,没有什么比你自己觉得‘好’更重要。

你首先得接纳这种状态,接纳你自己身上有你控制不了的地方,你搞不定你自己的负面情绪,你想不出一个完美方案,这是正常的。

很多人喜欢说,你‘战胜’了你的抑郁情绪,你打败了它,但我不觉得是这样。

对我自己来说,我不觉得‘战胜’了谁,是它们滋养出现在的我,变成我的梦想和成长路上的一部分。”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孙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