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学记团 | 听同龄人唱戏,看天才雨果展,在“爱琴海”体验A+生活

你能想象,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宝玉”、“穆桂英”,和法国的文学大家雨果在同一个时空相遇吗?

11月的爱琴海购物公园里,因为新闻晨报·周到在此举办的“来吧,宝贝,我和我的A+Life”主题活动,而让这一幕发生了。

一楼中庭里,来自上海“赵氏工坊”艺术团队的小演员们,身着各色戏服,扮上行头,为现场观众带来了越剧、京剧、昆曲等经典片段。

而在7楼的明珠美术馆里,来自法国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的200多件珍藏,向参观者全方位地展现着天才的内心与人生。

非常有意思的是,100多年前,雨果虽然没有来过中国,却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展品中有多幅画作,是他想象中的中国风物和人物。

时空流转交错,如果穿越100多年而来的雨果,听到了从1楼飘来的婉转唱曲,看到舞台上那扮相俊美的“宝玉”、“穆桂英”,会不会生出一番惊喜和好奇,也把这戏曲中的美与故事放入他的下一部作品呢?

这一定会是一幅东西方文化碰撞出的伟大作品。而站在这幅作品前久久凝视的,是一群身穿红马甲的晨报小记者…… 

这是公元2019年11月23日,晨报小记者在爱琴海购物公园里,听同龄人唱戏,看天才雨果展,链接起中外两种不同的艺术,创设出一幅穿越奇景,这也许就是一种21世纪的A+生活。

浓浓思乡情 深深敬佩意

 晨报小记者  罗圣嫣

(洋泾实验小学  四年级)

得知这次小记者采访活动的内容是越剧表演,父亲比我还要积极,主动要求陪我参加,原因无他,因为我们祖籍绍兴嵊县(现为嵊州市)——著名的越剧之乡。

来到充满大都市气息的爱琴海购物公园,坐在明亮大气的中庭广场,演出一开始,我便被舞台上与我同龄的小演员们精湛的表演震撼了。只见他们在台上亭亭玉立、风姿绰约,表演字正腔圆、淡定自如,让人实在无法将台风的老到与他们八九岁的年龄联系起来。

父亲在旁边不断地为我介绍台上演出的曲目和越剧的流派,兴奋得像个孩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我耐心地倾听着父亲的讲解,尽管听不懂唱了些什么,但总觉得那乡音在我耳边回荡,无比的亲切。

很快进入到采访环节,两位戏曲小演员来到我们中间。其中扮演宝玉的小演员名叫陈思吉,她介绍说,他们每星期都要抽出一整天时间来学戏,上午练基本功,午饭后练唱功,下午排戏。学戏很苦,有时候压腿下不去,只能含泪忍痛练。

“如果学业和唱戏发生了冲突怎么办?”有小记者问道。

“我就抓紧时间学习,我在地铁里背英语,趴在后台的大鼓上写作业。”陈思吉很自信地说。一旁的妈妈忍不住插嘴道:“我一开始也担心耽误学习,但是她跟我说,她上课会认真听讲,减少课后补习的时间。她也做到了。她在学校成绩很好,既是大队长,还是区里的少先队代表。”妈妈的语气里满是骄傲。

我被她执着的精神和不服输的劲头深深打动了,我想这一定会成为我今后克服各种困难的动力源泉。

这次的活动让我和父亲都很开心,浓浓的思乡情和深深的敬佩意陪伴我们度过了难以忘怀的半日时光。

记者点评:

一场活动,对于父女俩有着不同的意义:父亲是来一解思乡之情,更是希望女儿能够了解家乡的戏剧;女儿感受到了父亲的这份传承之爱,更从同龄人那里学习到了什么是热爱与坚持。其情之真切成为本文最大的亮点。
不足之处是,小记者还是习惯用评语来叙述,而不是用描写事实来道出这个“评语”。
举例说明,比如原文中“父亲在旁边不断地为我介绍台上演出的曲目和越剧的流派,兴奋得像个孩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上,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已经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那份思乡之情,所以最后一句结论是多余的,反倒是要更加细致地去刻画父亲。
再比如,原文中介绍小戏曲演员,“很快进入了采访环节,这让我再次感到了深深的震撼,对小演员们的精神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但这些都阻挡不了她对戏曲的热爱”,这样的叙述反倒是苍白的,不如叙述事实,让读者自己心里感受到她对戏曲的热爱与坚持,生发出认可与敬佩。这一段老师做了比较大的修改。把自己的评价“隐藏”起来,用描写、事实来让读者见你所见,感受你的感受,是我们写作中要学习的方法。

第一次欣赏少儿越剧

 晨报小记者 王瑾轩
(华师大附小  三年级)
一群就比我大两三岁的小朋友,在舞台上演唱有着“第二国剧”之称的越剧,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上个星期六,我和妈妈来到爱琴海购物公园参加新闻晨报学记团活动,欣赏了一场精彩的少儿越剧演出,并采访了小演员。
我第一次看这样的表演,觉得很新鲜。小演员们穿着袖子很长的戏服,化着很浓的妆。第一个节目名字叫《春香传·爱歌》,其中一个小演员叫王启悦,今年11岁。主持人说她感冒了,嗓音沙哑,仍然坚持演出。但我发现她的声音柔和甜美,并不沙哑。仔细一看,原来台下有另一位小演员正拿着话筒在帮唱呢。
节目后,我们采访了帮唱小演员陈思吉。她告诉我们,小伙伴感冒了,发声困难,所以她临时提出可以在台下帮唱。
陈思吉说,在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给她们唱了一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她特别喜欢,后来就找了专门的学校学唱越剧。
每次上越剧课都是一整天。上午练基本功:劈腿、压腿、下叉……午饭后练唱功,下午排戏。虽然很辛苦,但她从没想过放弃。陈思吉说:“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会趴在大鼓上写作业,在地铁里背书。”
通过这次采访,我从小演员身上学到了很多:学本领要能吃苦,而且贵在坚持。我正在学习书法,每天晚上要练字,也很辛苦,但我会坚持。因为只有坚持,才有收获。

记者点评:

这是一篇很精干的小文,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文中有自己的观察——小演员之间的救场,也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学习书法,总体来说不错。结合文章的标题《第一次欣赏少儿越剧》来看,欣赏的部分少了一些,如果能够多些表演中的细节描写就更好了。

雨果与中国——明珠美术馆雨果展观后感

 晨报小记者  曹荃
(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  三年级)
11月23日,我作为一名新闻晨报的小记者,参观了明珠美术馆与法国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
整个展览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雨果流亡到根西岛时的住所“高城居”。它靠近大海,雨果在屋顶搭建了一个叫做“畅观楼”的玻璃房,从每个方向都能看到海港的风景。有时船只靠岸了,海港上热闹起来,船只从远方运来人们需要的物资,其中可能也有从中国来的瓷器、丝绸和茶叶。在“高城居”的各个房间,摆放着来自中国的艺术品,有瓷器、家具等,也许就是雨果当年从船上购买的。
我发现,原来雨果这么喜欢中国文化。在他的画作中,包含着很多中国元素。
他画画的形式,不是欧洲常见的油画,而是类似中国水墨画的写意风格。他画了他想象中的中国寺庙和汉字,其中有牛头马面、泥娃娃的造型,可是又和真实的中国建筑不同。看来,雨果并没有真正来过中国,但是他对中国文化却是那么着迷。
当英法联军抢劫了圆明园之后,雨果给巴特雷上尉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赞叹道:“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是一个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它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继而他又痛心地写道:“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
我对《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珂赛特和沙威略知一二,他们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个性。而我对雨果的作品还有很多疑问,所以希望有一天,我能到“高城居”的畅观楼游览,轻轻地哼唱《Castle On the Cloud》(电影《悲惨世界》的插曲),感受雨果当时的心情。

记者点评:

本文原文很长,有1000多字,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介绍雨果的多重身份,老师把这一部分全部删除了。为什么呢?文章的标题是“雨果与中国”,这是个很不错的写作角度,符合新闻价值的接近性原则,那么我们就紧紧地围绕这个主题来写,而其他的内容,大胆舍去。
 
活动带教:张智丽
文字点评:张智丽

注:本文图文系晨报学记团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晨报学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