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日志:冬至,一阳来复万物萌

今日冬至,是一年里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阳历年中最后一个节气。《礼记·月令》写道:“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汉儒郑玄释曰:“争者,阴方盛,阳欲起也。荡,谓物动,将萌芽也。日短至,谓短之至极。”

在廿四节气的“四立、二至、二分”之“四时八节”中,与冬至相对的节气是夏至。《礼记·月令》概括仲夏中气夏至的阴阳二气交互运动特征为“死生分”,是惧阴气之生长;冬至的“诸生荡”是喜阳气之来复。所以,在十二消息卦中,大雪、冬至所对应的卦象就是地雷复卦。宋儒邵雍《冬至吟》中“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首句的“子之半”,指的是传统干支历法中“十二月建”子月已经过了一半。古代天文历法以“北斗七星”即大熊座的斗柄摇光星所指方位立建,斗柄在天空中一年旋转周期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其划分并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节气为分界,所以,“冬至子之半”这一句的意思就是冬至时,子月恰已值半。

到冬至节气止,我们今年物候日志专栏的“节气说礼”系列就结束了。在这24篇短文中,我们只是依照《礼记·月令》这一个篇章来了解先秦时期的节气物候人文,配合的插图都是取自汉画像石。这个系列的文章并没有展开对《礼记》的全面探究和学习,但即使如此,仍有不少读者通过微博或直接联系我反映说读不懂。这其中,关键的问题就是大家对中国传统历法和天文的不了解。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冯时教授在《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讲座中曾说:“古代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很多问题,在古代天文历法中都能找到解释或答案,古天文学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如果我们懂得了古人的宇宙观,实际上就掌握了中华文明诞生与发展的脉络。”

如传统蒙学读物《千字文》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就是对古代天文历法的启蒙和学习。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孩子们没有机会全面了解中国古天文学和历法的基本常识,这样对节气古籍的学习就非常肤浅和碎片,无法真正认识到节气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也就无法真正懂得为什么说中华传统文化系统全面、博大精深。所以,我们新闻晨报沪喆进修学校在今年开班招生的“江南传统文人香事”非遗传承课程班就是通过吴清教授的著作《廿四香笺》来传授传统的江南文人节气用香生活常识;“节气花语”课程班传授节气花木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和运用。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学,直观感受和体验古代天文历法中的节气对生活的影响,让传统节气文化能够系统全面的深入到现代生活之中。

古人冬至怎么过?在《礼记·月令》中道:“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这段文字很容易理解,身心皆休息,就是过冬至节最好的方式。

明年,“物候日志”专栏将与大家交流江南传统的节气香事文化,我们明年见。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