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往事︱虹口与沙洪、洪口有啥关系

虹口,因虹口港而得名。

虹口港位于区境南侧,昔日称沙洪、串洪,南起黄浦江,北至嘉兴路桥接俞泾浦,河道原系上海浦北段。沙洪,其与黄浦江交汇处称洪口。简单地说,虹口是从元朝至今由上海浦——沙洪——虹口港变迁而来的。

虹口港现今的具体位置在虹口区南部,与黄浦江相连。上海浦是上海从渔村走向通津大港,虹口从滩涂走向集市城区的亲历者、见证人。上海浦,这条曾驱动上海慢慢成长的河流为虹口的演化积蓄起后力。

明朝初期,上海浦入吴淞江故道的河口称为“黄浦口”“洪口”。永乐朝,大黄浦弃上海浦入吴淞江段,自范家浜东流;隆庆朝,吴淞江弃下游故道,经宋家浜入范家浜段黄浦入海,原上海浦越范家浜北上至黄浦口河段遂改称“沙洪”,“洪口”也南移至沙洪入黄浦的河口。

▲上海最早的英文年鉴Shanghai Almanac 1852卷首地图中标注有“洪口”

因“洪口”之“洪”有影射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之嫌,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官方文书改用“虹口”替之,“沙洪”亦被改称“虹口港”。但是乾隆、嘉庆时期的《上海县志》仍将两称并用,直到同治朝修志才逐渐统一使用“虹口”。

▲清代上海浦余脉沙洪(虹口港)及南洪、中洪、北洪流域图(《虹口区地名志》)

吴淞江、黄浦江、虹口港变迁示意图

东汉阳路(原东汉壁礼路)219弄弄口北望,弄堂北端出口在东余杭路(原东有恒路),该弄堂原为虹口镇中心——虹口老街

与上海镇形成过程相似,虹口地区人口集聚,继而立市建镇,同时也与吴淞江、虹口港带来的交通便利相关。明清之际,沙洪入黄浦口水势和缓,河道两岸成为渔民暂歇晒网佳地,后人又建代笠亭,供行人歇息避雨。之后,虹口地区客民越聚越多,渐成市镇。

20世纪早期,斐伦路(今九龙路)北望中虹桥,可见虹口港沿岸的中式建筑

1936年拍摄的虹口港及船民

虹口镇大致在虹口港南端的河道附近,镇中心为虹口老街(今东汉阳路219弄),老街南起今东汉阳路,北至今东余杭路,长百余米。据《虹口区地名志》所考,抗战前此处商铺云集,沿街有豆腐店、肉铺各3家,酒店、切面坊各2家,饭店、面馆、茶楼(下午兼作书场)、糟坊、盐号、面筋店、咸鱼行、香烛铺、花带铺各1家,另有小学1所,市面的繁荣程度仅次于十六铺。

老上海明信片。图为外虹桥南望虹口港汇入黄浦江河口处

随着1843年上海开埠,虹口港入黄浦口一带滨江临浦,水势和缓的地理优势为西人所馋涎,岸边逐步建起码头船厂。紧邻河口东岸(今国际港务大厦处)的美商旗记铁厂,又成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之前躯——江南制造局的发端地。

现今东大名路桥(原外虹桥)南望,左侧红色房子处为江南制造局成立原址

 

虹口港的河流演变乃至吴淞江、黄浦江两大江流的河道变迁揭示了这座城市何以能在近代迅速崛起的地理原因。上海的发达不是开埠后的一蹴而就,也不单单是西人万吨巨轮舶来的摩登繁华。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上至朝堂下至邑民对吴淞江、黄浦江持之以恒地疏浚,对江浦两边水网的妥善保护与利用,早早地为上海的发展打下基础,为她慢慢汲取出水路交通便捷的发展资本,直至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武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