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养老难题,政协委员送上“金点子”-托起百万老人幸福晚年

来自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数据,上海户籍人口期望寿命是83.63岁,2018年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已达503.28万人,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81.67万人,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34.4%。上海的老龄化就像一辆高速列车,飞驰而来。

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一直都是上海市各级政府部门着力在做的民生实事,也是在两会现场参会的委员们所关心的热点话题。

1 适老化改造为居家养老保驾护航

根据目前的养老模式,90%老年人依然选择居家养老。对此,包括市政协委员张怀琼、吴乾渝、郑锦、姚捷、冷培恩、陈芳源等在内的22名委员联名提交提案,认为要对老人居住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提升老人居家养老的幸福指数。委员们在联名提案中建议:

应将老龄化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依旧纳入政府实事项目,并通过逐年的推动,帮全市急需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家庭完成改造。对于适老化改造涉及的标准等,建议由民政、卫生、住建等部门进行研究,对适老化改造对象进行评估,按菜单模式形成1、2、3……等多种方案,对有不同需求改造的家庭,提供相应的方案,如1+2或1+3等各种装修套餐供选择。

在开展适老化改造时,可以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实事工程,部分特殊对象可以通过社会公益性来补助。对参与适老化改造的企业按照政府采购的模式,或由行业协会推荐的形式,确保参与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也可以为一些自行愿意承担更高标准进行改造的家庭通过政府采购平台,找到信得过的企业提供服务。

(晨报记者 李芹)

2 如何保障老人无障碍出行

曾经,“120”又要顾急救、又要顾转院,为此,政协委员们连年呼吁,最终非急救业务得以从“120”剥离。上海开通了“962120”预约服务电话和微信预约客户端,试运营非急救业务,解决了老百姓的急难愁问题,受到市民的欢迎和肯定。

“不过,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庞大的社会需求和供给能力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市政协委员凤懋伦告诉记者,短短一年多时间,该项业务量已经达到每天约200车次,20-30组人员基本上是满负荷运转,常常是供不应求,有的病人排队要等很久。

作为联名提案人,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红则提到了出租车。本来,在调研之初,他们认为无障碍出租车可以承担一部分老人的出行需求。始于2010年世博会的无障碍多功能出租车,全市仅200辆,由强生出租公司负责运营。但根据制度设计,它们主要用于满足市残联注册的全市3万余名下肢重度残疾人士服务需求。“也就是说,只有在此名单内,才可预约,普通的老年群体基本与之无缘”。

委员们指出,要进一步完善非急救转运业务的制度设计。在继续院前急救体系内部建立相对独立的非急救业务模式评定中,应该考虑院前急救工作的特性,作出制度性的安排。

着眼上海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既继续保持健康医学院院前急救专业的招生规模,尝试定向培养,实现上海急救医生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相关大专或有基础的职业学校开设救护员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开设救护员班,进行定向培训,保证非急救业务发展的需要,生源可以来自应届的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尝试招收来自社会的历届生或其他人员等。此外,逐步建立有异于急救车收费标准的非急救转运用车的价格管理机制,以成本测算为基础,参照市场化运营价格标准,兼顾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制定合理的、且普通市民能够承受的价格。对于老人们的出行问题,委员们认为老年人的出行需求也可视作特殊群体的出行。对于强生运营的无障碍出租车,能否在兼顾3万余名下肢重度残疾人士服务需求之余,有选择性地为年事较高腿脚不便、出门主要靠轮椅等特殊老年群体开放预约。此外,在兼顾成本利润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鼓励车企协作选择或开发合适的车型,建立市场化服务的价格机制,确保经营企业可持续运营。

(晨报记者 李芹)

3 老年代步车尽早管起来

70岁的胡老伯腿脚不太好,儿子给他买了辆代步车,他很是高兴,平时去菜场、逛公园,都骑这辆代步车。可自从有一次被交警拦下后,胡老伯有点纳闷:这辆车到底是能不能上路呢?

胡老伯的不解也是市政协委员凤懋伦在调研中频频遇到的问题:从目前的法律法规来说,这种老年代步车确实不能上路,但老年人又有庞大的代步需求。面临着两难,对于“报不了户口”的老年代步车,凤懋伦委员建议趁早管起来,而不是等到问题爆发的时候,才重新思考如何管理。

“老年代步车没有‘出生证’,上不了‘户口’,上路肯定不合法。”凤懋伦表示,由于这种车“先天不足”,无论是给道路秩序还是老年人自身安全,都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因此,凤懋伦建议相关部门要站在城市老龄化的背景下来看待此问题,趁早管起来。尽快就其上路合法性、属性分类、技术标准、管理规范、乘坐人状况等作系统性的研究,确定老年代步车“出生”的合法性。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属性后尽快修订《上海市非机动车管理办法》,从而为老年代步车的“出生”与“成长”提供管理和规范的依据。

“从生产环节来说,也应该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凤懋伦建议说,为了确保代步车使用的安全性,对其速度等技术标准应该也有相应的规范,而不是如今由“厂家说了算”。

(晨报记者 李芹)

4 失能老人需要多一点帮助

“一个家庭如果有一名老人失能或者患上认知症,那真是全家人的心思都要扑到上面去。”市政协委员、上海金福养老院董事长徐兵长期从事养老行业,深知这些家庭的痛苦与无奈。为此,他带来了自己的提案——《聚焦失能老人优化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徐兵说,当前失能老人分级诊疗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即使每月享受失能评估等级最高的900元长护险补贴,个人还需要承担15%费用。为此,徐兵建议做好建章立制。在长护险制度设计上作进一步完善优化,将失能老人特别是高龄和重度失能老人医疗护理产生的费用大幅度减免。此外,针对失能老人在养老、康复、护理的多个环节均存在意外高风险,事故发生后患者、家属、医疗机构各应承担什么责任作出明确规定。

“应该说,随着我们对为老服务的不断重视,各种的硬件、软件投入都在进一步优化,但如何在社区卫生中心与养老机构之间做好服务资源的对接和整合,利用好现有护理员资源加大辐射面和服务半径等方面,依然还有潜力可挖。”

失能老人的照护不仅牵扯大量的人力,还有一笔不小的负担。徐兵因此建议在推行分级诊疗基础上的医养结合时,可按照床位对老人个人进行合理补贴,加大医疗保险在对失能老人医疗照护的报销比例,以减轻失能老人的医护费用负担。同时,在社区医疗机构,可以就失能老人照护赋能定责,帮助纾解失能老人的困境。

徐兵认为,“现代医疗中,无论分级诊疗还是双向转诊,人才都是关键”,因此建议能否通过政策的倾斜鼓励应届毕业生等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才投身到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中,不断提高分级诊疗中医疗服务专业水平。

(晨报记者 李 芹 张益)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芹/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