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余小学生争相参加这场海选!占用期末复习,成绩不降反升

沪上一所学校的学生,不久前经历了一场不寻常的“期末大考”——西外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玖號话剧社第五季《霓虹灯下的哨兵》正式献演,作为跨多学科的综合实践“考试”,全部由孩子们出演的这一台戏,更是充满创意、想象和美感的深度学习大课堂。

“我们说要让学生爱读书,可孩子们是真正读进去了,还是浮于文字表面只是看情节?”西外小学部校长王淼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读到原著最经典的东西。于是,教师们找到了一条特别的途径——孩子们天生喜欢舞台,爱表现,那么为何不把戏剧嫁接进来,扩展阅读的外延?

在西外小学部,每星期开设两堂“经典阅读”课,教师带着孩子们感悟文本应该怎样读,分享阅读技巧和方法,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学期读下来,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一篇文本,然后做一件事——排戏!

玖號话剧社第五季此次演出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就是在小学部阅读课程的引领下,将舞台剧作为阅读成果输出的一种方式。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同时也是玖號话剧社成立五周年,于是,话剧社以“明”为主题,取厚德载物、临照四方的阴阳和合之意,呈现了这部献礼剧。

舞台剧的“招兵买马”可谓规模浩大,全校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海选,本季海选人数逾800人,创历史新高。王淼校长介绍,“剧组在选角时,拒绝班主任推荐,每个孩子的机会都均等,面试官会对文本内容、任务个性等进行提问,考验孩子对作品的理解。”为了更准确“拿捏”人物,不少孩子回炉复读作品,还有孩子要求“本色”出演。

“根据孩子的年龄段,低年级学生扮演群众演员、解放军,配角是四年级,主角是五年级学生,有可能今年的‘主角’在以往几年就是‘跑龙套’的,这样的角色成长,靠舞台剧带给孩子们。”再比如扮演老上海银行职员、资本家、家庭妇女的学生,都要把自己置身那个年代的场景,才能演出“感觉”,所以孩子们反复琢磨文本,想好自己的角色“人设”,读着读着就发现自己走进了书里。

除了出演,小演员们还有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比如,有位“解放军”跑着跑着不小心鞋子跑掉了,这位同学不动神色地在下一场出场时悄悄捡起鞋套回了脚上;还有个躺着床上的同学绑腿散了,他趁被子盖上的那刻,偷偷在被子里系,再次掀开被的时候,绑腿已经系好了!“这些时刻就非常考验同学们的临场反应能力,是他们在教科书以外需要面对的生活,同时演戏剧也培养了孩子们与同伴的协作能力。”王淼校长说。

此次话剧演出人数突破了300人,“演员”以及配音工作全部由学生担任,排演的过程非常艰辛,孩子们在放学后加紧排练,角色分A、B角,同时参与排练轮流上场,又存在竞争性;一个眼神、一句台词、一个道具……老师和同学们都精雕细琢;全校师生还一起认真学习建国史、建军史,邀请空军少校指导学生军姿等基础训练等。

西外小学部用了5年时间,实现了每个年级开设戏剧课程,2015年9月,学校正式成立玖號话剧社后,戏剧进一步走进课堂,教师用戏剧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先后排演了《家》《项链》《证人》《七十二家房客》等剧目,学生演剧和观剧的表现都被计入学期语文实践总分;而相比于成绩,学校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表达、感悟、积累、观察、锻炼品格等多方面素养的培养。

“临近期末,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在排练上,结果是不但剧目非常成功,不少学生的成绩不但没落下来,反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王淼校长说。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西外外国语学校总校长林敏说,“排演的过程对于孩子们的坚持力、忍耐力、自信力、意志品质的锻炼都非常有帮助,戏剧融合了语文、历史、音乐等跨学科课程,作为学生阅读课程的延续和展示方式。”从课本走向舞台,孩子们将文学用自己的理解去演绎,用立体的形式品鉴文学作品,不但锻炼了孩子们积极乐观的性格,而且让他们更加热爱戏剧,热爱阅读,热爱文学。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图片为现场摄影或由学校提供,转载请联系上海升学授权。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崔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