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杨菁:有了立法保障,才能有更多的“特斯拉速度”丨两会声音

在今天发布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开展自贸试验区条例修法调研和临港新片区法治需求研究”这句话,把临港新片区的发展和法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对此,市人大代表、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会计师杨菁表示,临港新片区的发展确实迫切需要立法层面的保障。

在阐述她的观点前,她先举了漕河泾开发区的例子。1990年,漕河泾开发区刚刚起步的时候,上海就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关于开发区的地方法规《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暂行条例》。这个暂行条例,对开发区发展相关的各个要素,包括规划、融资、主体开发的权责等,都从法律上做了规定。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杨菁说,“正是因为法规先行,才保障了漕河泾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先地位。”

在她看来,临港新片区面临的情况有类似之处,

“一个新兴事物,想要发展下去,法律保障是非常重要的。”

自从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公布以来,管理办法在陆续出台,政策上的倾斜也有很多。

“但是,我们站在一个开发主体的角度上,总体感受是,政策虽多,但落地缺乏保障。”

杨菁说,因此一部分人有一种观望的心态,对于政策怎么实施,或者政策实施后能够有什么样的价值,大家都没有清晰的认识。

这种状况,导致了不少人都在等,不敢往前走。“不往前走,同时后面的事又逼着我们去做,结果是整个开发次序的混乱,资源浪费掉了,主动权也丧失了。”

杨菁表示,从这个角度来讲,目前出台的很多政策很好,但需要通过立法,用法律来保障这些政策得以实施。

在她看来,目前临港新片区的发展依旧存在驱动上的不足,比如对于特和新的理念,因为缺乏针对新片区的完整法律体系,大家在进行突破时都会有所顾虑。有了法律保障后,大家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对于大项目的推动,虽然我们有引进特斯拉这样的项目的案例,但如果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没有对原有政策的突破,特斯拉落地的速度想在新片区推广会很难。”

杨菁表示,从立法层面进行保障,就是为了使诸如特斯拉的落地速度成为常态。

她说,不管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不管是作为一个漕河泾开发区经验的实践者,还是临港新片区开发的参与者,她都认为立法工作迫在眉睫。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宋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