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林建康:建议给予更多政策优惠,以增加保障房数量|两会声音

保障性住宅建设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如何解决上海中低收入人群、来沪就业的各类人才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也是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市政协委员、香港丽丰控股有限公司执行副主席林建康等6位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优化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增加更多保障房,解决上海中低收入人群、来沪就业的各类人才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保障。

提案中提到,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增量建设用地进行总体控制在40平方公里,土地开发总量受到限制,特别是市中心的土地资源更是匮乏。随着每年数万户动迁安置需求,保障房供应缺口短期内并不能完全填补。

调研发现,目前保障房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在选址上常常被边缘化,很多大型保障社区建设选址位于外环线外,居民通勤成本居高不下,公共资源配置不足,公共服务缺失现象突出。

准入条件上,设定公平性不足,出现了“应保未保,不应保却被保”的现象,对已经取得保障性住房家庭成员的后续收入监督缺乏有效管控,违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了部分低收入家庭被排除在保障体系之外。

运营管理上,项目在交付使用后一段时间,政府仍需大量财政扶持,缺少多渠道资金支持,从而导致配套滞后,物业维护艰难,很大程度地影响保障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提案中建议要从多渠道增加保障房数量供应,中心城区及郊远地区采取分级化处理。中心城区建议增加公共租赁房的数量,以满足在市中心谋生的低收入家庭及外来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同时,增加远郊轨道站点的接驳交通线路和频率,提升远郊保障房的吸引力。

增加的方式可通过老城区旧房统一改造升级,由政府统一规划,各社会机构可参与扶持,并适当给予产权方稳定租金收入保证、税收减免优惠及补贴装修措施,以扩大稳定供应的公共租赁房屋基础。

与此同时,建议增设商业配套设施,加大政策扶持,调动市场积极性。例如,在保障房集中区,初期采取就业补贴、进驻企业、商业税收、场地费优惠等措施,增加就业机会,减少通勤成本,在解决最基本民有所住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

对于已经取得保障性住房家庭成员的后续收入监督问题,可通过大数据连接金融机构个人信用体系和收入申报体系,完善个人信用系统,对申请者住房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监督收入分配。

针对配套滞后、物业维护艰难,可建设多渠道金融资金保障系统。适当提高项目容积率,发展轨道交通上盖保障房,在满足配套完工时效的要求下,容许商业配套拨归开发商及低息贷款金融政策扶持,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保障房建设系统,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