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武汉|医护和患者是一个战壕的队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

她是一名“90后”,一名年轻的内科医生。十多天前,任慧娟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暨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里的资深医护、党员队员一样,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出征武汉的火车。一声令下,随队出发,她不知道疫区里会看到什么、会遇到什么危险,但她一样冲锋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我是任慧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内科的一名“90后”女医生。作为一名医生,我很年轻,但我的肩上同样有着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武汉等地陆续出现新冠肺炎病例,并随着春节大迁徙蔓延至全国,感染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加。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看着许多的病人得不到医治,痛心疾首。于是,我积极报名随我院救援队来到了疫区武汉。临走时,科室的唐伦先主任和黄伟琴护士长叮嘱:努力完成这次光荣的任务!千万保护好自己!

2月5日,东方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接到正式命令,早已做好充分准备的队员们马上出发。下午15点,在上海虹桥火车站乘高铁G1776去武汉。

火车上,大家有的闭目养神,有的联系家人说嘱托,进入灾区后可能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就没那么多清闲的日子了吧!大约晚上九点,队伍到了武汉车站,大家再乘公交来到酒店。

一路上,这个九省通衢的城市中,灯光仍然三三两两地散落着,但少了热闹的人群,只有抗灾的工作人员匆匆而过。一路上,队员们也是表情凝重地观察着这座充满未知的城市,希望病毒早日散去,希望她早日恢复往日的活力,希望武汉的“春天”能早日降临!

到了酒店都要后半夜了,载着上海人民的关爱和东方医院同事满满爱心的物资车辆也紧接着抵达了酒店,同事们立刻快马加鞭地整理好一车30多吨物资,为的就是早日投入战斗!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队里领导们立刻与有关方面接洽,了解工作安排。我们医疗队值守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虽然医疗条件有限,但这里让确诊的病人有医可看、有病可治,再不用担心与家人产生交叉感染了;这里,医护人员还可以给予病人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

2月7日,我们医疗队正式进入阵地,迎来了第一批患者。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很多时候是一个战壕的队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我们希望共同努力,早日控制疫情。

舱内,我们医疗队成员都认真聆听每一个患者的经历和故事,咨询他们是如何被感染的、什么时候被感染的、有没有亲人被感染,并认真解释他们的疑问,给他们介绍目前专家们对疾病的认识,指导他们如何自我了解、管理自己疾病的发展,让他们知道疾病痊愈后跟家人居家医学隔离的注意事项……

病人们大多是能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但队员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记得有一次,一个当地不识字也不会讲普通话、看上去50岁左右的阿婆很担心她的亲人,她跟我讲“我老特儿也病了……”,我理解为这个病人在讲她家老头的事,安慰阿婆说“一般轻症或者普通的病人,预后都不错的……”。阿婆说“他都快八十岁了…平时身体也不怎么好……”

后来,旁边的病人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释说“武汉话里老特儿是爸爸的意思”。哦!我和我的队友们普遍认识到,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尽快了解常用的武汉方言,这点对我们很重要。

因为穿着一套密不透气的防护口罩、眼镜、防护衣,进舱内工作至少6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并且需要不停地问诊。结果下班时,喉咙又痛又哑,每次下班都很担心自己是不是会被感染,有时候喉咙痛得都犯疑心病了。

所以,我每天都坚持老老实实量体温,每次下班赶紧洗澡,以求彻底消毒。还好,休息一晚后,第二天喉咙痛哑逐步好转,然后又信心百倍地投入新的一天!

队员们的适应能力很强,大家很快融入了这支临时整编的队伍,成为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团队。

我们的搭档还包括全国各地的其它医疗队的队员,护士妹妹们为了新冠肺炎病人能保持良好的心情、早期肺功能恢复,更是想方设法、频出新招,努力让轻症病人动起来。

很多护理团队的妹妹们更是利用休息时间加紧排练广场舞、呼吸操,虽然大家相互之间不熟悉,但为了同一个目标:让武汉的人民可以自由地呼吸,让江城百姓不用再戴着口罩打电话问好,让安静的武汉再次热闹起来!

我坚信,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我们终将胜利!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任慧娟 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