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社区里“老宝贝”们的生活安然如常

沿街铺面暂停营业,公共设施部分关闭,小区出入严格把控……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以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特殊时期,社区里那些“特殊人群”——独居、高龄等老人们,过得怎么样?他们的起居动态谁来关心?一日三餐如何解决?平日里就有的一些困难,疫情流行期间是否会被放大?

他们的生活,安然一如往常吗?

一句问候:用手机串联起“点对点”关怀

“黄阿姨,这两天过得还好吗?有什么事情你跟我讲……”

李艳萍与一名老年居民聊了会儿家常,挂了电话,翻出手机通讯录里的另一个号码拨打出去。

她是石泉路街道一名为老服务志愿者,平日里与社区里的10名独居、高龄老人结对。疫情流行以来,她的职责是每两天通过电话询问这些结对老人的生活状况,包括有无患病、生活有无困难,有时她也兼顾“陪聊”和“跑腿”,舒缓老人们在家孤单的情绪。

在普陀区石泉路街道,像李艳萍这样的志愿者有数百名,对应着社区里约2000名独居老人。

“为了做好疫情期间的防控和服务,我们2月份以来对社区里的独居老人重新梳理。”石泉路街道为老服务工作人员表示,居委会根据各居民区的实际需求来安排结对老人,一般为就近原则。

“都是邻居,沟通起来更亲切。”

鼓励社区居民(主要为年龄较小的老年人)与孤寡、独居、高龄困难老人结对,隔几天通一次话或见一次面,这种组建“为老服务志愿者队”的做法在全市各社区内都已普及,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内190名为老服务志愿者,分别为16个居民区的902位孤寡、独居、高龄困难老人提供结对服务。疫情来了,不能再上门为老人服务了,那就用电话或微信的方式每天与老人们进行沟通。

在家时间久了,这些独居、高龄老人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为了安抚老人,志愿者们常想方设法为老人们排遣孤寂。朱妹妹、谭曼莲等几名志愿者接受过“心悦夕阳红”心理咨询系统培训,在这特殊时期,他们通过电话为结对老人提供较专业的心理慰藉服务,用声音温暖老人们的心房。

而在60岁以上人口占全区户籍人口1/3的长宁区,社区高龄、独居等老年群体则都被纳入一本“名册”上——全区有13314名独居老人, 80岁以上的有6571人。

根据这份名册,长宁区民政局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落实刚需服务保障提出规范性要求。各街镇以需求为导向,一手抓精准防控一手抓精细服务。

通过20193月上线的“长宁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社区借助智能化手段帮助高龄老人实现生活诉求。工作人员主动向社区高龄、困难老人拨打关爱电话,并将通话情况记录在册。

截至目前,长宁区的工作人员已拨打关爱电话4700个,收集老人在买菜做饭、看病配药、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及时提供服务。

一口热饭:送餐不减反增,更多人成了“外送员”

吃饭,是社区独居、高龄老人生活中的几件“大事体”之一。

疫情当前,不少服务机构闭门谢客,但这些老人的送餐需求不减反增,如何让他们的生活一切如常?

杨浦区殷行街道的“睦邻小厨”一直服务着街道辖区内五十多个居民小区,往常每天中午都会迎来两三百位老人光顾,还要外送350多份老年餐。疫情流行期间,为了避免人员聚集,这家“小厨”按要求关闭了堂吃服务,却又选择了“逆势而上”——为那些有助餐需求的独居或行动不便的社区老人照常提供一日三餐。

年初七,睦邻小厨就已复工。午饭时间,10位送餐员平均每人至少要奔波5个小区,送餐40份左右。由于殷行社区内大部分是没有电梯的老式住宅,动辄6层高的楼层,全靠送餐员带着餐食一层层地爬上去。

由于上门送餐的订单量较往常还略有增加,人手不足时,甚至连负责人、大厨都要补位充当“外送员”。送完盒饭,送餐员还会随手带走老人们的生活垃圾。

真心实意的服务受到老人们的热情好评。社区居民王阿婆拿到盒饭后说,“现在这个时候,他们还坚持奔波,为了我们老年人能吃上一口热饭菜,我们非常感动!”

为了这一餐热饭菜,各个社区在行动。

在长宁区,为老送餐服务同样如常。虹桥街道建立了“1+1+1”独居老人关爱工作机制,依托“每周1次居委会的关心、每周1次志愿者的关心、居委会每周上报1次关爱工作情况”,及时排摸重点老人的就餐等需求。

天山街道为了应对居民小区封闭式管理,还制定了《疫情期间每日送餐服务标准化流程》,严把“送餐员体温测量登记、送餐工具每日消毒、发放小区出入通行证、无接触送餐”四环节,确保送餐服务安全高效。

闵行区梅陇镇则依托各小区居委和“助老服务社”的力量,组建了一支数十人的“为老服务队”。志愿者们代替独居、高龄老人出门买菜、做饭,将饭菜送上门。

居民计老伯是梅龙镇一位独居的失明老人,因身患疾病,生活起居遭受到严重影响。大年三十,梅陇镇助老服务社的王六小敲开了他的家门,送上一桌热腾腾的年夜饭。而至今一个月来,王六小又多次为计老伯送去了饭菜、食物。

让“老宝贝”过得安全、舒心,他们还能做更多……

这些案例并不稀有,甚至有些普通——疫情流行期间,哪里有需要帮助的高龄、困难、独居、失独老人,就有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在守候。

有时,他们还兼具多种功能,如采购、配药、晒衣被,甚至是取牛奶这样的小事。疫情期间,又增加一件——送口罩。

在瑞金二路街道,因预约购买口罩的门店基本都在淮海路上,为了避免老人在人群聚集之处停留,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常将预约登记、外出购买、送口罩上门的事儿都包办。还有志愿者在了解到结对老人家里没有口罩后,立即从家里不多的口罩里“扣”出几个送上。

有时他们也是各种“工具”,要出力时就顶上。

梅陇二居有名需要每周去医院做透析的老人,平时需申请爬楼机上下楼。但疫情防控期间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爬楼机无法申请使用。看病不能耽误,怎么办?

这令老人十分焦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居委与物业商量,由两位年轻力壮的保安组成“人工担架”,负责解决这位透析老人的上下楼难题。

前几日是“二月二”,按民间习俗要理发。在控江路街道抚岭居民区,“常青藤”便民志愿服务队的理发师们主动上门为老人们剪发,为他们送去温暖,让他们在疫情期间也能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

还有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要一件件办妥,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

石泉路街道为老服务工作人员葛天石本人也是街道“泉心守护为老小分队”的一员。上周某一天,老葛照惯例致电独居在家的殷阿婆,得知阿婆的药都快吃完了,他骑着“老坦克”去老人家“接任务”。

殷阿婆写好购药清单,小小草稿纸上,药名有十种。老葛核对后出发,却遇上难题——这十种药,一家医院里搞不定。

骑着“老坦克”,老葛先后兜转了两家社区医院,仅凑到四种;沿着苏州河翻过江宁路桥来到普陀区人民医院,又补到一些。但最要紧的降血脂药品却总是找不到。他最后想到了同济医院,穿过光新路地道,在医院排队半小时,终于配全了十种药。

老葛说,“我当时就想,如果还买不到,我就坐车去瑞金(医院)、中山(医院),总能买到的。”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益 李芹 杨天弘 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