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有爱的咖啡吧”昨日复工!在不营业的日子里,他们还送出了7311份爱心投喂!

 ✍编者按:

3月23日11点刚过,上海市民金红燕走进位于成山路345号的梦工坊咖啡吧,成为这家咖啡店复工之后,迎来的第一位客人。

作为上海市第一家心智障碍青年支持性就业基地,梦工坊除了店长之外的8位正式员工,都是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的2019届毕业生。

从去年6月28日试运营之日起,就有众多市民慕“上海最有爱的咖啡吧”之名而来。

1月22日春节休假前,特殊员工杨安昆在收银台旁的小黑板上,仔细地用粉笔写下:您是我们第17235位客人。

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原定的2月2日复工日,被疫情一再推迟;第17236名客人的到来,距上一位,竟然隔了整整两个月。

但是,在不对外营业的两个月里,梦工坊的门并不是一直关着的。

从2月22日起,由梦工坊和各界爱心人士出资,梦工坊制作,已经将7311份爱心投喂送到了抗疫前线。

而在复工之后,梦工坊还将继续送出爱心人士捐助的上千份爱心,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扩大:

就在复工首日,一对祖孙俩现场付款购买爱心咖啡,并指定了投喂方向。

△爱心咖啡的记录

📑 等待复工的1个月>>>

近10万元爱心捐款,7311份爱心投喂 

1月22日晚上,梦工坊的员工们互相说着“年后见”,愉快地挥手道别。

△受访者供图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定的复工计划。

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再等待一段时间的事情。但对8位年龄只有20岁左右、患有不同程度心智障碍的特殊员工来说,在好不容易上岗就业半年之后的突然停滞,令他们感到恐慌。其中几位还悄悄问过老师和家长:我们是不是就要没工作了?

正好在这时,爱心人士沈先生找到浦东新区辅读学校校长王英,表示想出资1万元,给梦工坊的员工们买点防护用品。但此时梦工坊还不知何日复工,王英和梦工坊经营者于成红一商量,决定学习武汉市一家咖啡馆的做法,将这笔捐款用于爱心投喂。于成红同时决定,前1000杯咖啡由梦工坊自己出资——但这个数字迄今为止已经到了1015杯。

这个消息,让孩子们欢呼雀跃:“终于又可以回到店里了!”

△梦工坊咖啡吧丨何雯亚 摄

2月22日,梦工坊的部分员工、外请的专业咖啡师,加上志愿者们一起,总共做了62杯咖啡,送给所属周家渡街道的工作人员。

梦工坊的“爱心投喂”活动很快就传开了。除了沈先生的1万元之外,梦工坊陆续收到来自学生社团捐助的3000元、由街道和公益组织发起募捐的两万多元、由上实学生和家长发起募捐的6万多元等近10万元的捐助。

梦工坊爱心投喂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居委会、街道、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医护工作者……

△何雯亚 摄

3月14日,特殊员工殷昊和杨安昆还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将咖啡连同三明治送给浦东国际机场的机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因为得知这些人要长时间穿防护服不方便脱下,他们就将部分咖啡换成了三明治。

于成红说,最忙的一天,梦工坊做了超过500杯咖啡。去年开业时才开始启用的咖啡机宣告报废,她只能立刻又去进了一台新的。

就在我们采访复工首日时,梦工坊的包厢内,还有一大批将于本周四送到医院去的包袋,上面有梦工坊员工的签名。

📑 开业半年多以来>>>

8个特殊员工,成百上千名的后援力量 

1个月,7311份爱心投喂,以及与之对应的沟通、联系等配套工作,这显然不是8个特殊员工,也不是一间咖啡馆所能完成的任务。

△何雯亚 摄

事实上,从试运营之日起,每天来到梦工坊报到的,除了正式员工,还有基本常驻店内的经营者于成红,以及安排到轮班的家长志愿者。

而与梦工坊一门之隔,辅读学校的老师和辅导员们,也经常过来看看孩子们的工作情况。

△何雯亚 摄

开业半年多来,于成红一次又一次担任过“消防员”的角色,也见证了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担任服务员的万初鹏,每次托盘上只能放一杯咖啡,多放一杯,他就会紧张、发抖。有一次,万初鹏端着咖啡给客人送过去,不知怎么回事就忘记托盘上有杯咖啡了,直接把托盘往腋下一夹。

杯子落在地上发出巨响,咖啡也洒了一地,万初鹏吓得站在原地不敢动。于成红赶紧上前安抚。“我跟他说,鹏鹏没事,我们把地板擦好,再做一杯,你再给客人端过来。这时候你不能批评他,越批评他越紧张,越不能接受。过了半个小时,我看他没事了,就跟他说:下次看好了,托盘上有杯子的时候是不能竖起来放的,知道吗?他就说:好的,我知道的。”

“因材施教”,也同样适用于这些特殊员工。咖啡师殷昊生气的时候,会激烈到把手机往地上砸,用手拍打自己的脸。“殷昊最喜欢的就是咖啡,所以他如果不开心,我就跟他说:你不可以发脾气,你如果发脾气,你做的咖啡就不香了。也很怪,他听到你这么说,会很快振作起来。”

复工首日轮班的家长辅导员荣妈告诉我们,她经历过最大的“现场事故”,就是有员工在店内大声尖叫,她赶紧上前安抚。

荣妈的儿子13岁,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儿。“之前也有人问过我,是不是为了给儿子以后找工作探路,才来这里当志愿者的,其实不是。我儿子的情况比较严重,就业很难。但我愿意在我有空的时候,就帮其他家长、其他孩子多做一些事情。”

而像荣妈这样,自家孩子并不是员工、但依然愿意过来做志愿者的家长,越来越多。梦工坊咖啡吧的出现,让很多患儿家长看到了新的希望。

复工首日,辅读学校的杨斌老师也来了。她特别提到,过去一个月中,杨安昆每天都在统计爱心投喂的份数,然后向她汇报。“杨安昆的特点是比较刻板,同时也很认真,让他做数据统计是最合适的,之前一直也是他负责在小黑板上更新客人数量。”

除此之外,梦工坊还有更加庞大的后援队伍。除了单独前来的志愿者外,仅在梦工坊志愿者的微信群,成员已经达到了190名。

复工首日的首位顾客金红燕,从试运营之初就是这里的志愿者,她还主持每周三晚上的读书会,为梦工坊带来一批固定客源。在听到梦工坊复工的消息之后,她特意前来捧场。

△读书会资料图片丨受访者供图

📑 “梦”品牌的未来>>>

超市面馆洗车房正在装修,这座城市给出足够的爱和包容 

在梦工坊之前,上海并没有这种专门面向心智障碍青年的就业机构。在辅读学校和用工单位的协调之下,很多辅读学校毕业生也有机会进入普通企业工作。

浦东新区辅读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每年都保持着80%以上的就业率。但一两年之后,学校在做毕业生回访时却发现,很多学生都已经回家了,实际就业率降低到50%甚至更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无法适应普通企业的工作环境。

因为“不想把孩子们送出去再被退回来”,浦东新区辅读学校做了很多工作。

5年前,在校内开设“最后一公里”课程,提前把职场的思路和做法渗入到课程当中;3年前,在校内打造梦工坊咖啡吧,让学生模拟做咖啡吧服务员,同时开设洗车坊、绣坊等就业支持项目;直到去年,通过校企合作,面向社会的梦工坊咖啡吧开始营业。

△梦工坊咖啡吧丨何雯亚 摄

在梦工坊的留言板上,很多顾客写到热情的句子:“笑容是最好的问候”;“你们的笑容温暖了这座城”;“跟阳光的人在一起,你的世界就不会灰暗”,等等。

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上海这座城市,广大的上海市民,也正在给予这一特殊的人群,这样特殊的笑容,以越来越多的爱和包容。

从试运营之日起,就有众多市民慕名而来,在与这些特殊店员沟通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满满的善意和耐心。像于成红提到的万初鹏在店内摔了咖啡杯,或荣妈提到的有员工在店内尖叫,当时在场的顾客都特别理解、配合他们的工作。

△梦工坊咖啡吧丨何雯亚 摄

有不少到过梦工坊的顾客,都成了这里的志愿者或捐助者,此后还一直挂念着这些孩子。

就在复工首日,梦工坊收到一份快递,是一位在南非工作的华裔顾客快递来的防护用品。

△受访者供图

同样在复工首日,我们看到梦工坊咖啡吧两侧,打着“梦工坊”招牌的超市、面馆、洗车房,都正在赶工装修中。

△很快就能开业的梦工坊面馆丨何雯亚 摄

一位老阿姨推开咖啡吧的门,问于成红:“旁边的面馆也是你们家的吗?什么时候开业?”

于成红回答:“我们是一家的。很快就能开业了。”

老阿姨表示满意:“不错,不错,这附近就缺一家面馆了。”

△复工首日的梦工坊丨何雯亚 摄

随着“梦工坊”品牌系列的扩大,未来将有更多辅读学校毕业的孩子,在这里获得正规就业、融入社会的机会。

被誉为“逐梦之都”的上海,也正用爱心和包容,托起这群特殊孩子的梦想。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梦工坊小黑板上的顾客数量开始“跳动”丨何雯亚 摄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孙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