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孩子误服高锰酸钾出现化学灼伤,专家:化学物品放在矮处需用儿童安全锁

1岁多的小孟在家误服高锰酸钾出现化学灼伤,呼吸、进食受到影响,继续加重可能影响生命。

被紧急送到儿科医院,多科会诊后给小孟进行内镜下行喉成形术、腭咽成形术、暂时性气管切开术。手术8天后,小孟终于转出重症监护室。

1岁孩子在家误服高锰酸钾  

1岁多的小孟平时非常调皮,喜欢翻找家中存放的小东西,或用手或用嘴去感受一切。

疫情发生后,父母为了消毒购买了10g高锰酸钾是粉剂放在专用瓶中,消毒使用了一大部分且收在较为隐蔽的橱柜中。殊不知,孩子在家翻出瓶子拿在手上玩,外婆没引起重视,小孟躺下换尿布时,孩子咬开了瓶盖,瓶中粉末直接进入口中并快速与口中唾液发生反应,导致化学灼伤,但仍然没有引起家长重视。

几天后,父母发现孩子进食时出现反复咳嗽,呼吸声逐渐加重,睡觉时开始打呼噜,于是带着孩子来到儿科医院就诊,通过喉镜检查,发现患儿口咽部瘢痕挛缩狭窄,只看到一小孔与喉咽部相通,于是紧急收入住院。

小孟入院后危重症、五官科、消化科、普外科、放射科等多学科紧急会诊,讨论后确定最终治疗方案。

因为小孟口咽部瘢痕挛缩导致患儿呼吸、进食受影响,继续加重可能影响生命,专家组决定要尽快手术,完善检查后,五官科通过内镜下将咽部狭窄部分切除,扩张瘢痕挛缩部分,修复腭咽并成形。

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贺骏表示,患儿术后10天呼吸平稳,夜间睡眠无打呼,可以正常发声,复查喉部CT,提示喉部狭窄好转,局部伤口有肿涨,预计术后1-2月消肿,可以出院休养。

“这次手术虽然解决了患儿通气的问题,但是因为咽部组织受损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反复感染会导致手术效果下降,患儿可能再次出现进食咳嗽、睡觉打呼、呼吸困难等症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陈伟明坦言,出院后小孟需要经过管饲喂养一段时间,积极防治肺炎,定期至医院门诊随访,检查口咽部情况,若患儿出现口咽部狭窄影响通气则需面临再次手术的风险。

如何避免孩子接触化学物质?

疫情期间,孩子在家时间增多,那么,作为孩子的看护者、监护人,家长到底该如何去预防这些悲剧的发生?如何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呢?贺骏主管护师进一步呼吁家长们:

■ 不要拿酒对孩子进行引逗;用酒精擦拭降温时,用量须适当。

■ 酒精及家中酒等应及时收纳,放在孩子无法触及的位置

■ 千万不要用饮料瓶等存放化学物品。

■ 药品过期及时清除。

■ 化学物品存放在孩子不可触及的地方,如放在矮处需用儿童安全锁等。

■ 在危险的化学物品或药品表面包装表面黏贴“有毒有害物品”贴纸,并让孩子认识,明确贴有该贴纸的物品是不能接触的。

■ 将药品放在孩子不可触及的地方,明确告诉孩子不要触碰任何药物。

孩子误服了化学物品怎么办?

当发现孩子已经误服了化学物品时,贺骏表示,家长需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可以使用刺激咽喉的方式催吐,但要注意,当误服具有腐蚀性的药物,如石炭酸、来苏尔等时,不宜催吐,以免食道和咽喉再次受到损害,应尽快喂服牛奶、豆浆、蛋清水等,可缓解毒性;对于婴儿和失去知觉或伴抽搐的孩子不宜催吐。

催吐前服用大量清水,可使毒物连水呕出,效果更好;服用大量牛奶(可为500毫升)可减少毒物吸收;豆浆或蛋清水(一杯清水+一只鸡蛋的蛋白)和藕粉稀糊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无论何种情况下送孩子至医院时应带上吃错的药或药瓶,如不知何药,把孩子的呕吐物、污染物或残留物带到医院,以备检查,为医生的诊治提供线索。

医生呼吁,家长看护是保护孩子健康、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希望家长们多多留意孩子的情况,为孩子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这种意外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