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隐秘的书店之一!坐落于300多岁古宅里,带你感受“从前慢”……| 读书日推荐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你近期常读的手边书是哪本?最爱去哪家书店消磨一整个下午?今天,周到君就推荐一家坐落于明清古宅的书店,岁月痕迹犹在,时间在这儿仿佛都慢了一点……


如果不是特意寻来,这家藏在泗泾古镇里的书店“南村映雪”可能就被大多数人不经意地路过了。

沿着古镇的主干道开江中路往里走,主街上经过的第一个宅子是程氏宅,再往前是孙士林宅。

而“南村映雪”所在地,正是这条街上的第三座古宅——明清建筑管氏宅。

正对书店,眼前所见像一幅水墨:青瓦白墙、木门石阶。

“南村映雪”的招牌和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宅毫不违和。推开木门,伴随着“吱呀”的响动,好像老宅独有的迎来送往的招呼声。

“南村映雪”

这家名为“南村映雪”的书店是新华书店全新文旅类实体店的首家门店。

坐落于古宅之中,书店整体空间被分为一进、二进和中庭。

推开门就踏入“一进”,正中间就是一排书架,主题有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两侧书架上还有记录老上海风情的“最上海”专区,以及泗泾历史文化的相关史籍。

两边则是共享空间,名为“秋光淡”。读者可以坐下来喝咖啡、看书、写写字。

而另外一个房间就被用来做文创或者展览的展示空间。

中庭是连接一进与二进的区域,院落中间摆着一株植被,抬头能看到一方天空,脚下铺着一层白色鹅卵石。

“鹅卵石就像白雪,和南村映雪很搭”,说这话的是“南村映雪”店长吕玲。

鹅卵石地上有一块写着“晴岚”的木板,吕玲解释,这二字出自于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的“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 中庭就以“晴岚”命名。

穿过中庭就是“二进”,正中间摆放着咖啡吧台,还有茶饮等售卖,两侧摆着书架,不仅有古文诗词集、趣闻杂记,也有手账、帆布包等各类文创售卖。

吕玲介绍,老宅的改造工作主张“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原来建筑风格,从浙江请来的老木匠用陈旧的校蔑、传统的手工雕花方式参与补葺,花格都用榫卯拼接,就连地砖、屋面小青瓦铺设也都按照古宅的风格搭建。

在宅子里,有些斑驳的砖墙上挂着“保留”的木板,意味着这面墙是古建筑中被保留下来的,并未改造。

书店与古宅在空间上相互成就,也完美诠释了“因地制宜”。而这家隐藏于古镇古宅里的书店,也给不少第一次到访的人留下了“别有洞天”、“时空穿越”的体验。

“三宅又一生”

书店的因地制宜不仅体现在建筑风格上,连命名也透露了泗泾的地域特色。

提起“南村映雪”四字的由来,绕不开泗泾古镇历史上的的文人巨匠。

南村映雪之“南村”为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寓居泗泾所住之地,他曾在泗水之南筑“南村草堂;而“映雪”则取自藏书家孙道明移居泗水之北所建的“映雪斋”。

在泗泾镇党委委员张晔看来,文人留下的这些居所建筑不仅为书店提供了灵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正是泗泾发展的基奠。

“对比朱家角这类业态相对成熟的古镇,泗泾还差很多,但这也意味着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我们还有‘后手’。”张晔告诉记者,泗泾镇的未来发展要依靠它丰富的文化遗产。

泗泾这座千年古镇孕育了文学家陶宗仪、沪上报业巨子史量才、中国教育先驱马相伯;传承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十锦细锣鼓、皮影戏、海派剪纸、广利粽子等;保留了福田净寺、安方塔、以及江南水乡独有的烟雨长廊、明清建筑……

凭借其历史文化遗产,泗泾古镇提出了打造成“文化活力古镇,静雅魅力水乡”的目标。

2017年5月,泗泾镇正式启动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工作。修缮工程就从位于开江中路的“程氏”“管氏”“孙士林”三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宅率先推进。

如今,南村映雪入驻管氏宅,书店集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成为古镇打卡地标之一;程氏宅飘起茶香,目前是“月栖华明”云间草堂清茶馆,入驻茶文化研究中心及乡音茶馆项目,展示茶文化、茶具、茶艺表演等;

而孙士林宅成为建筑遗产保护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展示各类古建筑的构件、木料、技法,不定期举办展览。

而这三处修缮完成、焕发新生的古宅也被成为“三宅又一生”。

从修缮古宅、打造南村映雪到发展非遗文化,引进高校实践基地,泗泾正描绘着一幅“文化古镇”的图景。

目前南村映雪实行预约制,每日限流。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可以扫码关注“南村映雪”微信号预约,预约成功后可凭身份证和随申码在预约时段进入书店。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