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他重建了3D打印的个性化骨盆!骨关节部位肿瘤患者有了新的治疗方式

发生在骨盆、髋、膝、肩、踝、腕等骨关节部位的肿瘤治疗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53岁的这位中年男性莫名地被右侧巨大骨盆肿瘤侵袭,肿瘤日长夜大,还影响了走路。让他意外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郝永强教授为他3D打印个性化骨盆重建假体。

郝永强教授介绍说,基于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医疗模式,为骨肿瘤等过去无法治疗的骨科严重疾病找到了新的治疗方式,不仅给患者创造了生存下来的机会,也让很多原本生活质量很差的骨科疾病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 

4月21日这台手术是新冠疫情期间首个“骨盆巨大肿瘤精准切除+ 3D打印个性化骨盆假体重建手术”的病例。

这位中年男性患者就诊前5个多月突然出现右下肢隐痛,特别是劳累或运动时痛得更加厉害。一个多月前他感觉右腿的隐痛加重了,不仅影响行走,右大腿还出现肿胀、麻木。

就诊后,噩耗传来:腹部CT平扫发现,右侧髂骨及髋臼骨质破坏,伴巨大软组织肿块形成。

值此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但是患者的肿瘤日益增大,疼痛难忍,逐渐出现便秘、右下肢肿胀等神经、肠道受压等症状。

时间就是生命,郝永强教授团队一方面尽快完善各项术前准备,组织九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多学科协作团队充分分析、讨论病情,医工结合,为其“量身定做”了个性化的手术规划方案,短时间内制备了3D打印骨盆肿瘤模型、3D打印个性化手术辅助导板、3D打印个性化骨盆重建假体。另一方面,通过术前介入栓塞肿瘤滋养血管等,多措并举,竭力减少术中出血,确保病人术中安全。手术成功完成,病人恢复良好。

 

骨关节肿瘤的治疗难点主要在于,肿瘤边界难以确定、肿瘤切除后骨关节缺损形态复杂、个体差异大,传统标准假体无法重建或重建后功能不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在戴尅戎院士带领下,医工合作,致力于骨关节肿瘤的个性化重建假体的研发与转化应用,并在国际上率先将3D打印技术引入个性化重建假体的研发,创建了3D打印个性化病变模型、手术辅助导板、重建假体“三位一体”的治疗模式。

郝永强教授介绍说,

基于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医疗模式,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上能“锦上添花”,对某些疾病就是救命的“雪中送炭”。

据悉,自2020年1月1日施行《定制式医疗器械监督管理规定(试行)》起,郝永强教授团队已成功完成4台骨盆定制式医疗器械植入手术。

如何破解人工关节失败后复杂翻修这一世界性难题?

郝永强教授介绍,髋关节是人体最大、最主要的承重关节,是连接躯干与下肢的重要解剖部位,其功能正常与否对人的行走运动及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由于大范围骨溶解等,二次手术假体与周围骨性结构实现力学及结构重建。因此,在翻修时,如何重建髋关节的解剖、力学与运动功能,是人工关节失败后再次手术(翻修)国际上公认的难点。

传统的翻修技术与方法是在大量植骨的基础上,应用市场上提供的价格昂贵的通用型翻修假体,一是难以实现手术后即刻的力学稳定性,需至少3-6月以上,假体周围植骨基本改建后,方可部分负重,术后恢复时间长;二是植骨界面与金属假体表面无法整合,翻修后假体生存时间短;三是标准型翻修假体很难与特殊解剖形态完全匹配。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