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销售纷纷试水直播-谨防“带货”变“带祸”

晨报记者 李 俊

见习记者 杨晓东

“直播带货”的东风吹到了保险业。今年年初以来,受疫情的影响,保险业服务加速线上化,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以及个人开始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助力保险销售。但由于直播门槛并不高,一些“主播”并不具有专业的保险知识,“带货”稍有不慎就成直播“带祸”。

多家机构试水直播

今年3月,信泰保险总裁谭宁在网络直播间亮相,发布公司新产品。刚刚过去的5月,保险圈直播带货愈演愈烈。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直播卖保险,吸引逾百万人观看,带货成果近1000万元。华夏保险总精算师李建伟参与直播带货,围观人数超过90万,预估销售保费超过4亿元。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参与直播带货,观看人数也超百万,预估销售保费1.6亿元。

此外,已有多家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在抖音上开设官方账号,其中,众安保险的抖音号粉丝量已超过120万;多保鱼保险经纪公司的官方抖音号粉丝已超过384万。

在直播成为风口的时代,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等正在追赶风口,紧盯新的发展机遇。业内人士表示,受疫情影响,保险公司展业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线上营销正在对线下营销、熟人推介等形成替代,直播带货也在成为保费新的增长点。

“借由互联网,保险公司和代理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接触到以前没被触达、对保险没有了解的客户。”一位保险人士表示。

合法合规倍受关注

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和宣传方式,直播既受到消费者的喜欢,也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但对于保险直播的效果,业内人士在分析时强调,要从多角度看待保险直播带货现象,首先必须合法合规。

事实上,随着保险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已经暴露出一些乱象。

由于网络直播门槛较低,直播“带货” 也被一些保险营销号盯上了。为了吸引粉丝、增加成交,个别主播在直播中夸大其词、虚假宣传。针对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的保险销售误导现象,河北银保监局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对照监管要求,对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管理制度、完善信息监控和处置机制、加强从业人员合规教育等方面开展全面排查。

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阶段,直播“带货”卖保险隐藏着多方面的风险。如产品说明风险,由于主播的专业知识不足或表达不充分,可能在直播中向消费者提供不准确的信息;又如“不够了解客户”的风险,在不当激励等因素的影响下,主播可能向消费者推介了不符合其需求的产品,甚至将高风险产品推介给了低风险人群等。

一位资深行业观察人士表示,鉴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保险公司直播“带货”需要结合风险控制手段来进行。对于简单、低额的产品,主播可以引导消费者在线成交;对于复杂、高额的产品,主播只能在直播中展示产品的卖点、理赔案例等信息,通过二维码等方式将消费者引流给专业保险营销员,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做好风险提示后再促成交易。

监管关注营销乱象

热闹喧嚣之中,监管机构及时泼出一盆“冷水”。针对短视频、直播等自媒体保险销售误导现象,河北银保监局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和专业保险中介机构对照监管要求,对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管理制度、完善信息监控和处置机制、加强从业人员合规教育等方面开展全面排查。

事实上,对于利用网络自媒体等平台的保险营销,监管也一直在排查风险。今年以来,多位保险从业人员因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营销信息被地方银保监局给予警告和相应处罚。

银保监会此前发布的风险提示指出,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的误导信息包括饥饿营销类,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如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用语;夸大收益类,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曲解条款类,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

“保险直播必须严守法律和监管规定,保险工作人员应持证营销,营销宣传用词需要小心谨慎,避免出现贬低同业,力捧自家产品,乃至出现误导消费者的情况。”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未来,对互联网保险的严格监管和整顿还会继续,红利期到来的同时,保险机构也要严格按监管部门的规则开展业务是底线。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俊/杨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