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电话亭变睦邻微空间,老小区“蝶变新生”| 人民城市 诗意栖居


每天,家住新华路669弄的78岁陈阿姨买菜回来后,都要去家门口的睦邻微空间歇歇脚、聊聊天,然后再回家!

她说,这是除了家以外她待的最多的地方,每天不来这里溜溜就好像少了些什么。

陈阿姨口中的睦邻微空间,曾是净宽不到1.1米的公共电话服务亭和小卖部所在地,后来又成了便民休息点,破旧的空间里堆满了杂物还引发了不少居民矛盾。

2018年,住在这里的设计师何嘉见此景便萌生了改造意愿,建成了如今的睦邻微空间。

小区居民王玲菊说:“时代在变,社区也在不断变化,但弄堂里依旧是浓浓的人情味。”

📔 周到君笔记 >>>

小小空间成了居民矛盾滋生地

△小区里曾经的便民休息点破旧、狭窄   

新华路669弄以前是化纤四厂的土地,在1982年建成工人新村,这在当时可非常优越的住宅,住了很多化纤公司的劳动模范,是典型的‘老公房’小区。

陈阿姨向记者娓娓道来,睦邻微空间就是原来工人新村的小卖部和电话亭,后来变成便民休息点。

便民休息点空间狭窄,却是小区里唯一的室内公共空间,

里面堆放着椅子、箱子等杂物,我们就坐在这些杂物中休息。

△随意堆放的快递,常常惹起邻里争吵   

陈阿姨说,时间长了,小小空间还积累了很多垃圾,快递也乱堆,经常会有居民出现快递丢失情况。为了泄愤,有的居民就在椅子上写了“偷快递死全家”等不雅语句,邻里矛盾滋生。

居民还很喜欢在小区门口聊些家长里短,因为便民休息点座位有限,他们就经常聚集在门口攀谈,这里经常发生一些居民聚集活动的场所。

比如说,谁家网购了新毛衣,关系好的几个就会就毛衣评价评价,车来车往的,影响小区进出嘛……

小区居民也成了社区设计师

△照片墙记录着邻里温馨美好的点点滴滴    

2018年,20平方米的便民休息点换新颜,改造成了如今的睦邻微空间。

为了扩大空间的外摆区,小区的大门整体移动了1米,保证了站在玻璃门外停留的居民不会与进出的车辆发生刮蹭,增加了一份安全保障。新制作的大门、落地大玻璃,还有可作为居民座椅的飘窗可把小区的居民乐坏了。

△留言板写下心愿、交流易物各取所需

曾经的破旧小屋变成了干净的社区客厅,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图书。书架的对面是一个照片墙,挂满了居民活动留影。书架旁边还有一个留言板,居民们亲手写下的愿望每一个字里都充满希望……邻里关系变得更紧密了。

这些书都是我们居民自发带来分享的,喜欢了就拿去看,记得还回来就好。

陈阿姨说,她眼睛不好,不太看这里的书,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坐在这里和老朋友聊聊天,下雨的时候这里还能避雨。

睦邻空间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来这逛逛就觉得少了些什么。

睦邻微空间的微更新,也是一次居民参与式设计的实践。

小区大门这块就是我们提出的建议。

陈阿姨说,改造之初,街道和设计师们组织了开放日活动,让大家对小区改造提出建议,在他们的建议下,小区门口去掉了车位,拓宽大门和通道,睦邻微空间也得以扩大了外摆区。

△快递临时存放点,安全、便捷

睦邻微空间建成后,居民还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调整空间用途,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本当做座椅用途的飘窗现在堆放着各种快递。

疫情期间,为了安全考虑,我们就商议着把这个地方临时作为快递存放处。

弄堂里依旧是浓浓的人情味

△ 多年的老邻居关系更融洽了,常常相约出游   

即便是一个20平方米的小空间,后期管理也颇为重要。睦邻微空间的日常保洁都是小区保洁阿姨进行打理,邻居们都笑称她有福气:是方圆几里唯一一个配了房子的保洁。

保洁阿姨说:

看到脏了,我就会打扫打扫,经常看到居民在这里有说有笑,我工作起来也有劲多了。

上海万科也参与到睦邻微空间改造过程中,他们会派两三名工作人员轮流到微空间内打扫卫生和收拾物品,会根据社区里老年人的需求来及时添置物品,也会帮他们把建议反馈给有关部门。

这些年,小区变的越来越好,社区活动也越来越多,很温暖很开心。

1953年出生的居民王玲菊说,早在669弄建成以前,王玲菊就出嫁到这一弄堂,邻里之间信任有余,

大家都是老邻居了,互相认识,叫一声都会过来帮忙,一起出去旅游也是经常的事情。

在王玲菊看来,时代在变,社区也在不断变化,但弄堂里依旧是浓浓的人情味。

💬 对话设计师 >>>

微更新能够成为邻里沟通媒介


🤵 何嘉

筑学/城市设计学双硕士 |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2018年联合成立大鱼营造,担任主任,是一名社区设计/社区营造/自组织发展的跨界践行者。

Q >>>

记者:睦邻微空间已经改造成型,能否谈下您的设计理念?

A >>>

何嘉:作为居民和设计师的双重身份,之前每次出入小区,都能感受到社区中邻里交往的需求与空间局促之间的张力。

作为弄堂口闲置的小空间,即使只有十平米,也有机会成为一处遮风避雨,居民又能在这里休息交流的公共空间。

所以,在设计中很多细致的考虑在于如何让空间开敞明亮,并设置互动墙、共享书架等与居民互动的细节。

作为设计师,我们只是设计了躯壳,空间怎么创造需要居民说了算,人人都可以是社区的设计师。而微更新就是利用微小的针灸式的更新,来承载更多社区中人与人相处的可能性。

△探讨老旧小区如何改造会更好的“开放日”活动   

Q >>>

记者:听说您和团队正在改造一处闲置了20年的地下室。为什么喜欢投入到这些社区更新项目中呢?

A >>>

何嘉:2018年,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新华路669弄创办了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它是一个社会组织。

我们致力于实现比较多元的工作价值,不论是社区更新的硬件,还是社区营造的软件,其实是与我们每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两面,我们需要更多为多数人做设计的设计师,这是服务大多数人生活的实质呀!

🔖 相关阅读 >>>

让社区更加人性化,让生活更有人情味 | 人民城市 诗意栖居

 小区荒地变身美丽健康乐园,老伯一天逛三次 | 人民城市 诗意栖居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