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拒绝社会角色安排的30+女性 她们的人生乘风破浪了吗?-听格十三、毛利、李佳悦讲述自己的故事

晨报首席记者 沈坤彧

“那天下雨,我和儿子站在全家门口,路上一个人都没有,都在躲雨。突然看到一个身穿橘色瑜伽服的小姐姐跑过去,她又高又壮,肯定得有160斤,但整个人的状态很自信。我顺着想象了一下,她在单位大概是个领导,家里也很搞得定。她不在意众人的注目,应该也不会畏惧别人的看法。我当时就觉得,这很符合我对乘风破浪女性的定义嘛。”

格十三顶着一头长波浪出现在记者面前,她解释自己上午在赶视频拍摄,需要一人分饰几角,长波浪是其中一个角色的设置。“我跟他们说一会还得做个关于‘乘风破浪’的采访,他们说‘你就戴着这个去’,她心满意足地撸一把自己的假发,‘特别适合!’”

处境尴尬

那晚,格十三挤出点时间追了两集《乘风破浪的姐姐》(以下简称《乘风破浪》),第二天,她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题为《大多数姐姐没有乘风破浪,只有惊涛骇浪》的文章,总结了自己对于这部近期最热综艺的观后感。

调侃之余,格十三承认《乘风破浪》这档综艺的宗旨是好的,“姐姐们尝试突破自身年龄界限,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是很正面的。”但她也注意到,节目和现实仍旧是脱节的,“这里面的姐姐是一种类型的姐姐,可以被统称为明星姐姐,她们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姐姐。我们看见这些穿高订的姐姐,无论年纪,统统又瘦又美又多金,吃瓜群众们在为她们敢于展露个性、挑战权威叫好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姐姐们其实并没有真正跳脱出社会传统审美和世俗成功理念所圈定的范围。”

在采访格十三前一天,记者和上海滩另一名女作家毛利聊了聊,她指出,“你有没有发现当《乘风破浪》里有些姐姐不停装嫩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很尴尬。如果我喜欢看嫩的女人,还不如去看20岁的小姑娘,因为她们是真的嫩。其实每个阶段的女性都有不同的美,我看这些姐姐,是希望看见她们这个阶段和状态下特有的美,就像万茜所展现的那样。”

从海清的中年女演员感言,到刘敏涛的红色高跟鞋,及至当下的《乘风破浪》,毛利感叹,“姐姐们是真的很渴望被关注,她们急需出现”。

格十三注意到“姐姐话题”持续走红背后的资本需要,“这一届姐姐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从经济地位、家庭地位、社会地位以及消费地位等等来看,她们的存在感都是高于以往的。中年女性开始为自己‘正名’,就像我在《了不起的中年妇女》这本书里所倡导的那样,她们会为自己争取权利了。以海清公开为中年女演员索要关注这件事为例,其意义不仅在于她敢说话,更在于中年女性敢于直面年龄了。”

然而当人们的目光从舞台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时,不免发现大多数30+女性的处境仍是尴尬的。格十三这样形容她们:“在婚恋市场被挑挑拣拣、在职场不上不下、在生活和工作双重追杀下焦头烂额、被‘后浪’拍得找不着北。”她们中的大部分早已默默接受了自己“loser(失败者)” 的人设,但格十三说,“这个世界本无loser,作秀的人多了,也就有了loser。”这话成为她近期获得高赞的金句之一,而它的关键点落在“作秀的人”。对此可以有两种解读:有人拼命秀成功,试图将别人都踩成loser,弄巧成拙自己反成loser;有的人则无底限秀失意,自甘自贬为loser,最终如愿以偿真成了loser。这两类失败,都是与真实性背道而驰的失败。

于是,格十三发出了灵魂两连问,“只要每一个女孩都努力真实地生活着,为什么要区分成功和失败?为什么要让某一种‘模板’成为自己的方向?”

重启人生

《乘风破浪》里有句宣传语:三十而骊,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一个女人是否真的有可能在30岁后重启人生?“怎么不可能?”格十三自豪地挺起胸脯,“我不就是嘛。” 30岁的时候,还没有成为“新时代媒体人格十三” 的她仍被大家叫做张蓓,身份是一个全职妈妈。“当时的心态很不好,不是说带孩子有多累,但对一个女性来说,这件事把你牵制住了,让你觉得很压抑。情绪没有其他出口,就发泄到家人身上。”

30岁出头,娃也满3岁了,张蓓接管了父亲外贸公司的大部分生意,工作忙忙碌碌,但她觉得自己终于活过来了。生意一直做到2016年,“觉得外贸行业没什么前景了,我们又是中间商,很容易被上下游抛弃。我就想,还能做点什么?好像就会写文章,那就做公众号吧。”也没想过自己的号有一天真能火起来,不过是觉得“女性还得有自己的追求,有事情来填充自己。不一定要做成功,但要去做。”

张蓓感慨,很多时候妨碍一个女人乘风破浪的最大因素恰恰是自己,比如用年龄给自己设限。“我35岁开始写公众号,很多人不看好。的确,身边做自媒体的都是20多岁,但年龄根本不是问题。人在20岁的时候干,那是凭冲动干;30岁以后干,才是深思熟虑地干!”

同样是30岁这年,毛利陷入了另一种类型的人生危机。在大学毕业后的很多年里,她以撰写报刊杂志专栏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结婚生子以后,就在家写作带娃,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到了30岁,忽然对一切失去兴趣,人一下子暴瘦。觉得很迷茫,自己没有代表作,对未来也没有很好的规划。”她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但这不是作品,只是工作。”

每个文艺青年心里都有一个伟大作家的梦,毛利也不例外,她愈发对自身处境不甘,认为不该被日常家务琐事牵绊,时刻酝酿让丈夫回家专职带娃的大计。直到前两年,她的第一本小说《我在三十岁的第一年》问世,卖出了版权,“经济上宽松了一点,我觉得可以让老公回来几年做全职爸爸了。”

改变现状

毛利发现,中国传统影视作品里几乎从未出现过让人羡慕的中年女性形象,这些人物呈现出一种扁平化,要么隐忍要么抱怨,而且总是活在被丈夫抛弃的恐慌中。她问自己:“女人为啥不能和男人一样,什么都有呢?”

毛利说:“社会对女性有很多角色上的安排,你要不乘风破浪就等于被别人安排好了。得靠自己去闯条路出来,才不会陷入别人给你规定好的女性角色里面。我是那种一开始就不想被安排的人。”虽然刚结婚时就立下“谁赚钱多,另外一个就回来照顾孩子” 的规矩,但丈夫陈先生最初很难接受完全放弃工作这件事。“我就很坦白地跟他讲,如果他不能回来,那我们要不就离婚算了,男人在家庭中总归要有一定的价值体现吧?要不你的收入多到能让我心甘情愿在家里照顾小孩,要不日常多承担一部分家务,但你的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出差去国外,一待就是一个月。那你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陈先生一听这话,逻辑缜密让他无力反驳,态度决绝让他不敢抵抗,也就狠下心来辞了职。到今天,他已经做了两年全职“家庭妇男”,毛利则负责赚钱养家,等于完全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这对于很多人的观念是一种冲击。但毛利和丈夫已适应了这个模式,她很快要生第二胎了。

对于很多女性而言,毛利活成了她们梦想中的样子。“我经常听到读者抱怨自己很忙很累,老公只会两手一摊什么都不管。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纯粹抱怨,却没有想过怎样去改变现状。”对于一名30+的已婚已育女性而言,乘风破浪并不意味着横冲直撞、一往无前,而是讲究策略、迂回前行。这一点,在生活和工作中同样适用。毛利说:“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很强势,但等到真的有了一个身为全职家庭妇男的丈夫,才发现全职爸妈原来是家庭真正的统治者。赚钱的一方只是一台人形ATM机,虽然另一半是花钱的人,但你还要小心照顾对方的情绪,因为家里离开对方运转不下去。而中间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双方角力的过程。”

焦虑恐惧

对于大多数已婚已育的女性来说,现实不允许她们走得那么远、那么彻底地挑战传统。但这没关系,格十三说:“勇于做一些以前没尝试过的事,不害怕生活中碰到的种种挫折。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起伏一点,就已经算是乘风破浪了。”

中年妇女的人生最忌讳一成不变。格十三35岁以后才开始运营公众号,她面对的是一个异次元般的新世界。“学着自己拍摄视频自己剪辑,后来还开始直播带货。我在B站、抖音也都注册了账号,虽然不太发表作品,但也必须占个坑。因为你排斥了这些东西,就要被社会淘汰了。在生活中,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走出舒适区去迎接挑战、克服困难。”

毛利也有相似的体会,在这个新媒体时代,作家们难免为时势所迫“公开营业”,这差不多治愈了她的社交恐惧症。“上次我助理替我接了个活,是去主持一个活动。上台一看,下面坐的都是企业高管,我一下子就慌了,但还是撑下来了。后来想想,其实无论什么事情,硬着头皮你也就过了,过了也就不再去想了。不像以前,一次不好的经历会想很久。说起来,这也是乘风破浪的一种表现。”

这也是她们希望传递给更多女性的真相:看似乘风破浪的人生,背后也会充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困境,成功人士也经常遭遇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

格十三最大的焦虑在于儿子:昔日小学的学霸,进了初中后遭遇前所未有的竞争,成绩忽上忽下,老母亲的心也跟着忽冷忽热。“一到他期中期末考试前,都没心思干其他事,也不知道紧张什么,但真的很惧怕这种感觉。”

毛利的焦虑则是另一层面的焦虑,来自身份的焦虑。在内心,她认定自己是一名如假包换的文艺女青年。“我以前对于商业是非常拒绝的,但有了小孩,就觉得只要能赚钱,都可以考虑一下。”她的公众号做出了名气,随即而至的少不了包括接广告在内的一些商业行为。有时候,她身体里那个文艺女青年会跳出来表达不屑,但更多时候,她已和现实取得了妥协。

两年前,格十三生了场胆囊炎。“发作的时候疼到万念俱灰,商务给我打电话,说有广告要投放。我说我不干了,退休了,我快死了。吃了药第二天早上好了,一点都不疼了。一想,哎呀不对,还是得赚钱啊。我就给商务打电话,‘昨天你说什么来着?’”

她们对于赚钱的焦虑,很可能也同时折射出一种害怕被行业淘汰的心态,因为那影响到的不仅是生活质量,更多的是她们内心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同感。

另种人生

女足运动员李佳悦未婚未育,她是30+姐姐群体里的另一种存在。

她的存在向这个社会的世俗价值观提出了一个挑战:作为一名球员,她在俱乐部和国家队层面上获得过无数荣誉,她是女足队员里少数拥有成功留洋经历的一个,她的收入也是目前整个女足圈里排前列的;然而作为一个女人,她三十已过,仍然单身,处于这个社会婚姻歧视链的底端。对于李佳悦和无数像她这样被贴上“事业有成的大龄剩女”标签的女性而言,她们的人生应该被怎样定性?

李佳悦会老实告诉你,这不是她操心的事,你们最好也别瞎操心。她最近迷上了《乘风破浪》,常常拿宁静说的一句话开玩笑“怼” 人,“别惹我,我年纪大了。”“我心目中乘风破浪的女性,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好。工作也可以很好,生活也能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绝不委曲求全。外表也要优秀,要会穿衣打扮。总之一句话,她们的人生一定是精彩的。”

无论以什么标准衡量,李佳悦的人生都配得上被称为乘风破浪。事实上,在她的职业生涯里,她所面对的风浪常常上升到惊涛骇浪的级别。

2018年亚运会女足决赛,“这天是我来例假第二天,上场前吃了六颗止痛药,比赛中间换了好几条内裤。”雨一直下,她在球场上的泥水里打滚。“浑身发抖,头脑一片空白,这样踢到了结束。”中国女足最终获得亚军,这已是这支国字号多年来最高的荣誉。“第二天在机场,我瘫在椅子上。实在摒不住就哭了,真的疼死了。还去北京转机,最后到家是自己把行李扛上楼。我妈一开门,我直接跪倒在地,她吓死了。”

这个故事里存在一种鲜明的矛盾对立性:一方面,她当时经历的是女性特有的生理体验;另一方面,她的职业要求她无视自己的女性感受,抛弃这层女性角色,像男人一样去搏命。这给她造成一种分裂的感受,而相似的经历其实伴随着她整个运动生涯。每一个达到同等职业高度的女运动员,她的奋斗史都可以被视为一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极限突破史。

乘风破浪既是针对她职业经历的描述,也是她整个人生态度的写照,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球场上。前阵子,李佳悦开始在朋友圈里做起了护肤品微商。“这是我突破本来行当,也突破自己人设的一次尝试,我想看看自己在别的行业能不能成功。因为,踢球总有挂靴的那一天。”短短几个月,她已经发展到最高一级的代理。

李佳悦说,她不喜欢过浑浑噩噩的人生。“以后的人生我已经想得很明白,护肤品和公益足球这两块,是要好好发展的。”

在她忙忙碌碌的人生里,婚姻被她视为“最轻的一件事“。“结就结,不结就不结,我是很无所谓的。生小孩也是,我不想生就不生。家里那些亲戚都说,‘女人总归要生小孩的,只有结婚生子人生才完整。’我问她们,‘谁规定的啊?’对我而言,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完整,更多在于精神层面。你的人格是不是健全?你面对生活的态度是不是积极?我更希望在这些上面去完善自己。”

李佳悦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我有能力也有底气,不看人脸色地生活。对于未来,不急躁不紧张,既然已经有了规划,就一步步来实现。”

无限可能

格十三说,30岁以后,她渐渐学会接纳自己原本的样子,以及生活的真面目。换句话说,她学会和人生的缺憾共存。

3个采访对象都被问及同一个问题,“你们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美的30+女性形象?”她们不约而同地表示——没有。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模式,即使有,也无法被复制。

格十三、毛利和李佳悦,是处于不同年龄和婚姻状态中的30+女性,她们的家庭背景和职业经历各异,人生的追求也不同,但在她们的故事里,我们仍能看到一些相似的东西,某种勇气和信念。她们的人生展现给我们各种可能性:女性突破肉体和心理极限的可能性,挑战传统家庭模式的可能性,甩脱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价值衡量体系的可能性。

一种没有上限的可能性。

你不必像她们一样成功,但当你仅仅是尝试将生活中那些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了一个乘风破浪的姐姐。因为乘风破浪本来凸显的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是一种进行时,而非完成式。

(注:本文3名受访者分别为公众号大咖格十三、女作家毛利、上海女足中卫李佳悦)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沈坤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