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剧目难,“青春双子星”开启文化广场今夏新篇章

今年暑期档,两部由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的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春之觉醒》将分别于7月7日至12日、7月30日至8月1日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温情上演。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正常的生活脱离了轨道,也把生死命题摆到每个人的面前。青春到底是什么形状?在还未老去的年纪,我们要如何谈论生死、成长、笑泪和情愁?

相同的命题,在这两部音乐剧也许会找到不同的答案。

《我的遗愿清单》:聚焦当下 领悟生命

自2016年首演以来,《我的遗愿清单》在四年里演出逾百场,足迹遍布全国二十二座城市,其原声音乐播放量近九十万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成为很多年轻观众的华语音乐剧“入坑”之作。

今年,这部“小而美”的经典作品将首次登陆“主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舞台,开启新一轮的“遗愿清单”之旅。

该剧讲述一位患病少年刘宝和一位厌世少年杨晓宇一同完成“遗愿清单”的故事。他们在啼笑皆非的过程中经历了彼此救赎和成长,最后终于领悟生命的真谛——“每天都不留遗憾,才是活着的意义。”

导演马达感叹道: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戏剧行业在疫情期间能给人们带去什么。我发现戏剧更注重现场感,给人们留下的是回忆。希望我的作品能让别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拥有欣慰、宽心、快乐的力量。或许若干年后,这群演员们不再演戏,我也不再导戏了,但倘若有人在茶余饭后想起,在自己经历痛苦的时候,是《我的遗愿清单》让他明白:努力地活下去会更好。这就足够了。”

据悉,此轮演出延续去年的演员阵容——六位演员、七组搭配、八场演出,多元交叉的卡司组合不仅满足观众的期许,演员间的轮番互动也将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诠释各自对“刘宝”和“杨晓宇”的理解。

面对疫情对日常生活的反转,大家对这部已完成五轮巡回演出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体悟。

饰演“刘宝”的张博俊表示,“如果我经历着刘宝的遭遇,我希望能去和家人、朋友,多聊聊自己想说的话”。

“杨晓宇”的饰演者丁辉感慨:“拥有刘宝那样的朋友将无比幸运,但是无法想象那个人要以离开的方式,和自己成为朋友”。

在被问及“2020,最想完成的一件事”时,大家都希望疫情赶快过去,生活能回到既定的轨道上,剧院能以最快的速度迎接满座的观众。同时,大家对自己的生活与事业,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计划和展望。

饰演“杨晓宇”的周继琛坦言,在成为音乐剧演员之前,有过踟蹰和迷茫,但最终还是决定,“选择做好一名音乐剧演员。”

饰演“杨晓宇”的张智涵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积极心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春之觉醒》:深度“汉化” 呈现诗意

音乐剧《春之觉醒》最初是德国剧作家法兰克·魏德金(Frank Wedekind)写于1891年的剧本。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社会观念极度保守的德国:青春期的女孩们逐渐发现了自己身体和心灵的成长,她们渴望寻找答案;男孩们在学校里接受着古板的教育,他们试图向书本与权威发起挑战,更面临着生活中的种种烦恼……

此番,该剧将以全中文形式呈现,音乐剧新声代郑艺彬与资深音乐剧演员李炜铃作为全新卡司加盟。

虽是一个多世纪前的作品,但《春之觉醒》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创团队中担任导演的是百老汇新生代音乐剧导演、编舞斯宾塞•里夫以及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演员刘晓邑。在两位导演的加持下,《春之觉醒》天马行空的肢体呈现,含蓄诗意的情绪表达,构成了这部作品最独特的气质。同时,白色纸扇、钢琴里长出的枝丫、滑板少女等等细节……都是《春之觉醒》舞台上的点睛之笔。

除了融入了众多中国元素、现代元素之外,为了让作品能更好地以当下的表达讲述这个关于青春的故事,本轮的演出将以全中文(中文台词、中文演唱)的形式呈现。

疫情期间,文化广场邀请了音乐剧译配覃子瑄开始了长达数月的歌曲“汉化”过程。期间几易其稿,也同演员、主创多次开会讨论。对于《春之觉醒》这部作品而言,“信达雅”三字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中文歌词既要通顺易唱,传递出准确的情绪,还要像原版那样,兼具诗的美感。此外更要贴合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生活背景,可谓考验重重。

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坦言:“《春之觉醒》是目前为止文化广场制作的音乐剧中最难汉化翻译的一部。它的难恰恰在于它简单的歌词,传递着深邃而朦胧的情绪,让每一首歌词都是一首诗。”

国际疫情变幻莫测的今天,引进剧目难以为继,文化广场多年以来在华语音乐剧市场中深耕的“造血能力”得以接受时代的检验。

在两部自制音乐剧演出之后,第二届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的六部入围作品也将在八月进行剧本朗读会和第二轮遴选。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