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彩浓墨,品味艺术之道!晨报小记者欣赏墨韵之美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历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们创作出了浩如烟海的佳作,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奇光四射的明珠。
近期,“当为汝说:书藏楼美育系列展”在宝龙美术馆顺利闭展。这是宝龙美术馆于2020年推出基于书藏楼藏品研究挖掘的系列性展览,旨在以美术馆的力量担负“美育”责任,将凝聚在这些精品中的文化价值及历史价值不断传递、深化。
应主办方邀请,晨报学记团在暑假里组团参观了这场高水平展览。下面,请看小记者们发回的报道吧。

让我来告诉你他们的内心世界

晨报小记者 童馨 

(浦师附小 三年级)

走进宝龙美术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当为汝说”艺术展的巨幅电子海报。展馆的老师介绍说,这四个字来自佛教,就是“让我来告诉你”的意思。那么,这个艺术展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走进展厅,灰色的装饰面,让人心灵沉静。整个展区被分隔成四块:大而化者、与时俱进、一技之长和一家之言。其中,“大而化者”讲的是艺术家进入无我之境,创作出有灵气的作品;“与时俱进”描述传统技法的传承和发展;“一技之长”和“一家之言”则是描述技法上的精进和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吉图》和《正月的雪》两幅画作。

《大吉图》的作者是黄胄,画上是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找食吃。因为“鸡”和“吉”同音,所以叫“大吉图”。这幅画的诞生源于黄胄的朋友给他送了一群小鸡,他每天都给小鸡们喂食、喂水,看小鸡们玩耍,仔细观察它们的动作。《大吉图》上,小鸡们神态和动作各异:有找小伙伴玩的,有仰着头叫妈妈的,有专心致志啄食的,栩栩如生。如果没有画家和小鸡日夜作伴,凭空想象还真画不出来呢。

和《大吉图》的活泼热闹不同,《正月的雪》描绘了西藏宁静悠远的景色,它的作者李小可是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孩子。李可染是著名的山水画家,但李小可和父亲画风完全不一样,他用了山水的画法,但没有画传统的中原景色,而是画了藏地景色,使用了传统留白的形式,将西藏大片的雪描绘得十分生动,又用枯笔描绘了后面的山川。以传统手法描绘新的题材,正显示出了艺术的“与时俱进”。

观展前,我还和艺术家于桐老师聊了起来。我很好奇她为什么会画画,于桐老师说:“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点。找到它,完成它,就可以了。”

正如于桐老师说的,从《大吉图》里,我看到了黄胄对生命的热爱;从《正月的雪》里,我看见了李小可想要独创自己风格的决心。在这个艺术展里,透过每个作品的背后,都可以发现作者内心的热爱,我想,这就是“当为汝说”想要告诉我们的。

品味艺术之道

晨报小记者 梅文龄

(世界外国语小学 三年级) 

今年暑假,作为晨报学记团的一员,我来到宝龙美术馆,参观“当为汝说:书藏楼美育系列展”。

展览以艺术家于桐老师的讲座开场,她关于很多问题的想法都很特别,比如对于怎样欣赏一幅画,她既没有从技法的角度去解释,也没有强调自己的观点,而是指出如何欣赏一幅画没有标准答案,要听从自己的内心,用心去体会自己喜欢的作品,不要因为这是大家喜欢的作品,就强迫自己去理解甚至喜欢。“即便是名师大家的观点,也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学习,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

听完讲座后,导览员姐姐带着我们参观了整个展厅。我平时也非常喜欢画画,虽然画的不是水墨画,但是很多道理,对我也非常有益。

比如,在“一技之长”展区,强调画画要“立意”与“用笔”相结合,就像写作一样,要有中心思想,一篇通篇都是修辞手法但是主旨不清的文章不会是一篇好文章,画画也是一样,下笔前心里要有规划,不能一味炫技。   

在“一家之言”展区,齐白石老先生的名言:“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次展品中我最喜欢的大吉图就运用了这个道理,画家黄胄画了一群小鸡围着鸡妈妈觅食的样子。导览员姐姐介绍说,画家是在养了一群小鸡后才画的这幅画。画中的小鸡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动作,从画上可以看出画家对生活的观察,也可以看到画家的创作,运用简单的线条就把小鸡悠哉游哉的样子描绘得活灵活现。

导览结束后,我和妈妈还在展厅仔细参观了好一会儿,就像于桐老师说的“用心去感受作品,看多了自然也就会越来越懂啦!”

诗书画印的魅力

晨报小记者 刘子陆

(东辽阳中学  六年级)

这是一个离家很远的美术馆,这是一次很值得坐2小时的车来看的展!

今年暑假,我们晨报学记团来到位于闵行的宝龙美术馆,参观“当为汝说”展。

“当为汝说”展的主题是中国书画艺术,在展览画作、书法的同时,更有各位艺术家对艺术的见解。策展人于桐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策展的想法和她对艺术的理解。我很喜欢她说的那句: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作品。是呀,艺术作品,没有最好,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那一种。

展品中,我在一幅《钟馗像》前看了很久,我也画过钟馗像,这幅跟我画的完全不一样。应该怒睁的眼睛闭上了,浓烈的虬髯遮不住嘴角那一缕微微的笑意,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斜倚着的坐姿,很悠闲。左下方一个小鬼,浅绿色的皮肤,凶恶的表情,躬着身体两手前伸,好像要扑向画外。这感觉,就好像一个人牵着自己那正汪汪叫的小宠物狗,小鬼再怎么凶,也逃脱不了钟馗的掌握。

钟馗像上下部分的空白处,写满了字。那是两首诗和作者的题跋落款。书法遒劲古朴,排列错落而有序,两首诗自言“颇尽挖苦之能事”。题跋“醉眼初醒 小鬼仓皇而逃”。原来那小鬼是要逃跑呀!

整幅画面的颜色是水墨和淡淡的冷色,诗头和落款处两方艳红的落印让画面一下子活泼起来,调和了沉闷。这幅《钟馗像》,充分体现了国画中,诗书画印的结合!

诗书画印,是中国文人画的特色,展示了文人能画能书还能吟诗的全方面才华。诗句延伸了画作的涵义,书法配合着画风,和印章一起丰富了整个画面。这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

展览中,墙上贴着的各位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解摘抄,一句一句都是真知灼见,对我启发很大,真的是艺无止境,回味无穷。

如是我闻,当为汝说

晨报小记者 徐茗玥

(静安区教院附校 七年级) 

淡彩浓墨,泼于纸上,尽显墨韵之美……走出“当为汝说”的展厅,我的脑海中仍然能忆起那丝丝墨香,淡淡墨韵……

随着小记者步入展厅,高雅的黑色墙壁上一幅幅国画作品映入眼帘,齐白石的《得利图》,刘海粟的《临石涛山水卷》……无论是名家杰作,或者是其余优秀的作品,都令人称奇。

远观大师的名作,齐白石先生的《得利图》绘出了那一颗颗栩栩如生的荔枝,鲜嫩饱满,令人垂涎欲滴,笔墨炉火纯青,率真朴实,浑然天成;黄胄先生的《大吉图》绘出了母鸡带领着小鸡的场景,活灵活现……然而,我最喜爱的要数李小可的《正月的雪》,运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了一副山间雪景,天地间一片银白,一位妇女带着一位孩童行走于山中,为这白色凄冷的画面作了彩色温馨的点缀…… 

通过看那一幅幅作品与作者名言,我了解到这看似容易的画作,实则要注重光影、笔法、布局等多项因素。中国画是植根中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一幅中国画,要注重它的意境与境界,能为观者营造出一种意境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画。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含有无穷的韵味在其中,这才有诗意。画也要这样,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这叫画意,这就是意境境界。

看完这场展览,我不禁感叹,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历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创作出了浩如烟海的佳作,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奇光四射的明珠!

▲ 黄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44x72cm

观后印象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苦禅的《雨后》,三只巨大的红脖子水鸟,两腿修长,高傲地站立在树干上,姿态各异。有的在整理它细细的羽毛,有的望着藤萝的叶子发呆,还有一只正出神地盯着自己在湖里的倒影,好像在自豪自己的长相如此可爱。——晨报小记者 朱伊成(盛大花园小学 五年级) 

“一个画家的个人风格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从生活基础传统素养和绘画实践中发展形成的……”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但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虽然我对画画的兴趣不再那么浓厚,但是内心对美术还是有着进一步了解的渴望。看完一幅幅精彩佳作,我心想,也许有一天,我又会拿起画笔,画出我心中的“中国画”。——晨报小记者 梁潇文(江宁学校 五年级)

▲ 小记者合影

活动带教:张骞 

本文组稿:张骞

注:本文系晨报学记团原创,严禁盗用,侵权必究。部分配图由宝龙美术馆提供。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晨报学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