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非遗:百宝嵌,嵌百宝!你可知中国古代版“乐高”有多精美?

当城市的面貌越来越新,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那些过往时空里的“慢工”和“细活”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为了守护传统技艺,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新闻晨报学记团联合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遗守‘沪’人”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今年暑假,150名中小学生跟随新闻晨报资深记者,走访上海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与坚持的力量。

非遗守“沪”人第19

守护项目:百宝镶嵌制作技艺
传承人:俞升寿

“太精美了!”“这就是古代的手办吧!”“85岁手不抖,老爷子很厉害!”在B站纪录片上,年轻网友们纷纷以弹幕形式点赞这门非遗技艺。

百宝镶嵌制作技艺发端于商朝的螺钿镶嵌,明朝扬州工匠周翥集其大成,故亦有“周制”的别称。民国时期,著名工匠俞庆荣在承袭旧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风格独具的俞氏百宝镶嵌。

今年86岁高龄的俞升寿先生子承父业而青胜于蓝,不仅荣膺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且至今宝刀未老。去年秋天,他携新作《贵妃醉酒》和《中华万年青》参加第20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一举斩获一金一银,在工艺美术圈传为佳话。

8月15日,当晨报小记者走进藏在一座社区图书馆深处的俞氏百宝镶嵌工作室时,夏日的燥热仿佛瞬间被隔绝于门外了。俞升寿爷爷陶醉地讲着他与“百宝”们的情缘,孩子们着迷地听着、问着、记着……

视频来源:“助力升学”视频号

精益求精方能成就经典 

晨报小记者 陈子宁

(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 七年级)

盼着盼着,终于来到了这一天。经过一番短暂的等待后,俞氏百宝镶嵌制作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俞升寿爷爷迈着健朗的步伐拉开工作室的大门,热情地招呼我们入内。在艺术的熏陶下,这位老人虽已年过八旬,却依旧精神矍铄。

走进小小的工作室,立刻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尺寸的作品。在偌大的宣纸上,摆放着几个用石头刻出来的人物,虽然还没有完工,却已初显不凡:每个人物神态各异,有的低头凝思,不知在想什么;有的踌躇满志,似乎胸有成竹;有的莞尔一笑,仿佛有什么喜事。

看着色彩各异的人物,我不由得提出疑问:“俞爷爷,它们分别是用哪些‘宝贝’镶嵌而成的呢?”俞爷爷思考片刻后答道:“一幅作品,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选材。每个人的不同部位,所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比方说,人物的上半身最好用白玉石,而下半身则可以用青田石。人物头发其实用的也是白玉石,只不过染上了墨色。” 

这时,又有小记者问道:“请问这些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俞爷爷笑着回答:“这些石头啊,都是好些年之前从市场上‘淘’来的。”对俞爷爷来说,这些石头都是他挚爱的“宝贝”,每一块都是他从各地精挑细选、甚至百里挑一“淘”来的,难怪他的作品如此巧夺天工!

“俞爷爷,那么作品的材料是否会顺应时代的改变而发生一些变化呢?”我抛出了我心中的疑问。俞爷爷肯定地答道:“这是必然的。”他介绍说,比如象牙是百宝镶嵌中传统的名贵材料,但现在国家要求保护野生动物,他也从善如流。“其实也不是非得用象牙不可,用别的玉石代替,慢慢打磨,也是可以做到与象牙差别无二的,就比如说白玉石。”俞爷爷真是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啊。

看着墙上挂的、桌上摆的一幅幅佳作,我不由得对眼前这位耄耋之年的长者肃然起敬。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精雕细嵌的态度,才会诞生一幅幅惟妙惟肖、独具匠心的经典佳作,才能让历史悠久的百宝镶嵌技艺一直传承至今!

温暖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树影,从窗户透进小小的工作室,洒在俞爷爷的脸上、头发上和衣服上。那一瞬间,我不禁有些失神。恍惚间,眼前的俞爷爷仿佛变成了一位二十几岁的姑娘。那时的她,也许正在实验室潜心做着实验,也许正在奋笔创作着文学作品,她的眼里有坚毅的目光,在自己的天地里日夜奋斗着。因为在十二岁的暑假,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这个姑娘被俞爷爷一番情真意切的话语打动,从此燃起了人生凡事精益求精的追求……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晨报小记者 张欣研

(上海市民办扬波中学 六年级)

“我自己觉得,一件事越是喜欢,越是肯做,你就坚持做下去。”从父亲手中接过衣钵,在五光十色的“宝物世界”里钻研了大半个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俞氏百宝镶嵌”的第二代传承人——俞升寿爷爷有感而发。

工作室中,一幅半成品状态的《刘备招亲》深深地吸引着我。俞爷爷边介绍,边将一块块石头拼接在一起。转眼间,威严而又衣着华丽的刘备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看着栩栩如生的刘备,我情不自禁地向着他那闪闪发光的衣物摸去,“哇,是贝壳!”发现新大陆的我不禁喊出了声,俞爷爷闻声回应道:“对,这就是一块贝壳。为了达到衬托人物地位的效果,所以采用这种闪闪发光的材料。”

当我问到如何才能使得作品显得流畅而又生动时,俞爷爷颇为自豪地说:“这要看匠人的手艺了,每个人做出来的都不一样。”一幅百宝镶嵌作品的诞生,需要经过设计、选材、裁稿、雕刻、画雏形、打磨等诸多步骤,这不仅考验制作者的技艺,更考验他们的用心程度。也许,这就叫做工匠精神吧。

“我走到哪儿都会收集石头。”说着,俞爷爷拿出一块浑身透绿的石头。当他告诉我们这块石头价值三千块时,我着实吃了一惊。一块不起眼的贝壳可以让人物焕发神采,而一块貌似普通的石头却能价值三千块,真不愧为百宝镶嵌呐!当我从俞爷爷手里接过这块宝石,准备好好欣赏一番时,却被他那厚厚的老茧触动了痛觉。又硬又大的老茧,仿佛在宣示着它才是百宝耕耘的忠实见证者。“这双手绝不是普普通通的手,绝对是被天使吻过的。”看着这双粗糙而又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我暗暗地想。

俞爷爷告诉我们,在一次工艺美术作品博览会上,不少参赛者拉了一车子的作品,而他只带了四件作品就获得了一金一银。我想,俞爷爷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依靠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风格,更是凝结在作品中的那种无比挚爱。

手中的老茧见证着时光、成就着经典,俞爷爷工作室中的每一件作品仿佛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灵魂,在各自的裱框里闪闪发光。他用众多的作品与年复一日的坚持告诉我们,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得有源自内心的热爱,然后在热爱的基础上不断地坚持,将“精”与“勤”融入到热爱中。如此以往,终有一天,你会看到闪闪发光的自己。

 

“熬”出来的传世绝活 

晨报小记者 蒲心翔

(上海浦东民办未来科技学校 六年级)

来到宝山顾村镇菊泉文体中心,穿过偌大的图书馆,进入一条细窄的长廊,推开第一扇门,便是以百宝镶嵌制作技艺闻名的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俞升寿先生的工作室。

工作室被一道梅花屏一隔为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又大又宽的相框。相框中可不是空的,都点缀着一个个古代的美人儿,什么上官婉儿、杨贵妃统统都有。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是普通的画呢,但凑近一看,却是用各种五彩缤纷的材料镶嵌而成的。外间的中央摆着一张工作台,上边有六张大纸拼成的一幅半成品,“这是《刘备迎亲》,还在做呢。”俞爷爷告诉我们。

走近里间,一个不起眼的铁皮柜里藏着俞爷爷的“宝贝”。拉开其中一个抽屉,只见几块红中泛白的石头,可能是多日未清洗的缘故,上面沾满了白灰。俞爷爷说:“这是寿山石,现在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了,这些是我几十年前淘来的。”它们的表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如同旧时的书页一般凹凸不平。

别小看了这几块石头,它们可是俞爷爷生命当中的一部分呢!有人会问:“如何用这些石头打造出如此精美的作品?”的确,光靠砂纸是不够的。俞爷爷神秘地笑了笑,从柜子上搬下了一个胖胖的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种草。我们面面相觑,但一旁有大人知道:“这不是节节草吗?”果然,这种草似竹子一般,在中间分成几节,油绿油绿的,若是插在远处,视力差一点的人都会误看的。

接下来,俞爷爷给我们演示了如何打磨石头。只见他在石头上洒了一些水,石头上的白灰一下子被冲散了,露出了光泽亮丽的表面。他又把节节草放在石头上,双手摁住,前后摩擦,不一会儿,一团白沫奇迹般地冒了出来。略经冲洗以后,我再一摸——哇,石头表面如同抹了油一样,光滑至极,真神了!要是换做我的话,估计东一下、西一下,磨半天也没有一点变化。

看来,七十年的苦干,俞爷爷连磨石头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也可以做得出神入化,只用了五秒钟,石头的一面已经被制服了。当然,磨石头只是第一步,雕刻、上色才是关键,但俞爷爷也一一攻克了,而且成品的精美程度令人望尘莫及。这般高超的技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了许久才悟出答案:“熬”出来的。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今天,七十年的时间,必定有困难,一定有煎熬,但他从未放弃,把百宝镶嵌当做一种坚定不移的热爱。这藏在心中的热爱之火,几十年来不仅没有熄灭,而且越烧越旺,铸成了俞氏百宝镶嵌一座又一座的艺术高峰。

 

一位八旬老人的神奇“乐高”

晨报小记者 刘昊冉

(上外—黄浦外国语小学 五年级)

相信许多小朋友们对乐高都不陌生。那些红的、蓝的、绿的小方块们,可以拼成飞机、赛车、机器人,可以变出童话世界,还可以组成超能战队。有这样一位老人,把那五彩斑斓的石头和贝壳当作他的“乐高”,用它们拼出了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展现出一个个神奇的世界,而且乐此不疲,整整“玩”了70年!他,就是俞氏百宝镶嵌技艺的第二代传人——俞升寿爷爷。

今天,烈日炎炎,蝉鸣阵阵,户外超过了37度。当我们小记者来到位于宝山顾村菊泉文体中心的俞氏百宝镶嵌工作室时,俞爷爷已经工作了一个上午了。打开门,穿着一件蓝色工装的他热情地向我们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精神显得极好。

不大的工作室里,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子就占去了一大半。桌子上铺着六张大宣纸,上面用线条勾勒着几位侍女,还有配剑的武士,有些人物、门栏和花草已经被拼了起来。见我们大家的注意力都被这件作品吸引住了,俞爷爷不由地笑起来,就像小朋友在炫耀自己最新的玩具一样,兴致盎然地举起一个侍女展示给我们看。“你们看反面,它就是各种颜色拼起来的。”在俞爷爷口中,没有什么名贵的玉石、玛瑙、紫檀、金银,那就是白的、绿的、红的、黄的石头,和彩色积木无异。

看我们对半成品颜色的灰暗和成品颜色的光泽和通透表示不解,俞爷爷“狡黠”一笑,从柜顶取下了一个神秘的纸箱子,里面是一大盒干枯的草。原来,这就是俞爷爷攻关的秘密武器之一——节节草。只见俞爷爷在石头上倒了一点水,然后用节节草轻轻上下摩擦,原本灰蒙暗沉的红顿时变成了深浅不一的红,透出灵动的底色来。

“乐高”被俞爷爷玩出了精彩和独特。墙上挂着的是俞爷爷的代表作《祝你长寿》,一个慈祥的老寿星,大大的脑门闪着光,一手捧着粉红的仙桃,一手举着仙杖,俞爷爷居然还在他的耳朵上簪了一朵红花。花瓣、胡须、皱纹和衣褶都被一一雕刻和镶嵌出来,比起我的乐高小人那千篇一律、没有表情的脸,要精妙千万倍呢。

特别神奇的是,俞爷爷的“乐高”作品还会讲故事。就拿桌上这件正在制作中的作品《刘备招亲》来说,俞爷爷已将三个主要人物——刘备、孙尚香和赵云的各个部分分别拼好了,其余次要人物和背景还在陆续拼搭中。刘备的身体是最大的一块拼接石,主要部分是一件黄色缎袍,缎袍刻有闪光的祥云,腰间挂着翠绿的吊坠,最下部是踩着木屐的脚。俞爷爷先将刘备的身体放在画稿上,然后把一块白玉石做的嵌好美髯的脸接在身体顶部,最后给他戴上一顶高高的冠帽。当刘备跃然出现在大宣纸上,整幅图一下子鲜活起来。俞爷爷就像一个导演,给各色人物搭了戏台,赋予他们形象和动作,将历史传说展现在我们眼前。

当我们问俞爷爷为什么会坚持做百宝镶嵌七十年时,他平静地说,“我也没有其他啥的喜好,就是喜欢做这个。越做越欢喜,越做越入迷。”原来,俞爷爷是乐在其中。对他来说,百宝镶嵌一开始也许是一门傍身的手艺,后来发展为像乐高一样的爱好,最后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精美绝伦的百宝镶嵌工艺

晨报小记者 白曼琪

(嘉定区实验小学 四年级)

百宝镶嵌,百宝镶嵌,顾名思义就是选用各种各样的名贵材料,用巧夺天工的雕刻和镶嵌技艺,制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作品。这项传统技艺发端于商朝的螺钿镶嵌,晚明工匠周翥集其大成,民国时期的著名工匠俞庆荣在传承的基础上自成一格,形成了俞氏百宝镶嵌。

今天我要采访的这位长者,就是俞氏百宝镶嵌的第二代传人、已经年近九旬的慈祥老人——俞升寿爷爷。俞爷爷的作品精细、精美、精彩,所以获得的奖项也是数不胜数。

为了让“百宝”们服服帖帖的,俞爷爷拥有各式各样的工具,如各种锉刀、刻刀、锯子、砂纸等,还有一种叫做“节节草”的东西。他告诉我们,节节草看起来像一根缩小了的竹子一样,细细长长、一节一节的,它的用处可不得了!使用节节草前,先用少许水打湿,然后拿出一块要打磨的石头,把沁湿的节节草放在石头上反复摩擦,几分钟后,原本灰蒙蒙的不起眼的石头就会变得锃亮。用水清洗过后,甚至还会产生玉石的莹润效果。而且,当一根节节草用不完的时候,还可以掐掉使用过的部分,将未使用的草晒干,下次再用即可,真是便宜、好用还不浪费,怪不得成了俞爷爷手上的“秘密武器”呢。

一幅百宝镶嵌作品,最重要的地方当然就是一张传神的脸啦。如果要做人脸,过去当仁不让的选择就是名贵的白玉石和象牙。现在,因为大象是保护动物,国家禁止象牙售卖,所以俞爷爷把需要用象牙的地方都用牛角作了替代。看,俞爷爷是多么注重选材上的与时并进啊!

曾经子承父业的俞升寿爷爷,如今又把自己的绝活传给了儿子俞平,让俞氏百宝镶嵌技艺薪火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在像俞爷爷这样的睿智长者的带领下,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视频文案:柳成荫

视频拍摄:俞诗(实习生)

视频制作:张智丽 王佳怡(实习生)

活动带教:柳成荫 实习生俞诗

活动统筹:张智丽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晨报学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