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年少成名的“老面孔”,一个是大器晚成的“新朋友”-在大剧院,他们让“一个人的古典”回归

晨报记者 殷 茵

以“独奏、独唱、独舞、独角戏”等为主导,挖掘“宝藏”艺术家和曲目,是2018年上海大剧院创立全新品牌“一个人的古典”的初衷。在按下“暂停键”近一年后,“一个人的古典”线下版终于又将重回观众视野,陈默也、王之炅将于11月15日、22日先后在上海大剧院奏响钢琴、小提琴两场独奏音乐会,拉开新冠疫情后的沪上“首秀”。

不止于名家名团,“一个人的古典”致力于为比赛获奖青年选手以及圈内知名、但大众知名度不高的演奏大师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构建更开阔的演出市场,同时也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其实,早在2014年,上海大剧院就已关注起这样的艺术家。“一个人的古典”系列雏形来自一场至今仍颇具话题性的独奏音乐会——邹翔演奏利盖蒂钢琴练习曲全本。这场音乐会几乎以现象级的方式在国内市场迅速引起热议,当年在整场音乐会中上演现当代音乐还极为少见,对于演奏者和观众而言都是巨大挑战。而这场音乐会在国内古典音乐业界造成的“轰动性效应”,给予了现当代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信心。

此后,“一个人的古典”系列陆续邀请了6位赢得世界级大赛冠亚军、刚刚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肖邦钢琴比赛金奖得主赵成珍,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木岛真优、第二名多加金,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冠军宁峰,利兹钢琴比赛冠军陆逸轩和李斯特钢琴比赛“双料”冠军亚历山大·乌尔曼,其中多加金更是在去年的柴科夫斯基比赛中将第一名收入囊中。

此次即将上演独奏音乐会的陈默也和王之炅均同样是年轻一代音乐家中的佼佼者,只是,两位艺术家的个人经历截然不同。王之炅年少时便在国际乐坛崭露头角,14岁时夺得最受瞩目的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并与梅纽因合作,之后又屡次在重量级赛事中获奖,属于少年成名的“天之骄子”。她还是上海大剧院的“老朋友”,几乎参与了所有大剧院的“高光时刻”。早在1998年上海大剧院开幕时,15岁的王之炅就受邀登台演奏《梁祝》;落成十周年时,上海大剧院又向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举荐了王之炅,促成了百年老团与25岁提琴才女的“世纪合作”。出生于北京的陈默也,则是上海大剧院的“新朋友”,此次音乐会是他在这里的首秀。27岁才开始在悉尼国际钢琴比赛、辛辛那提国际钢琴比赛等国际赛事中获奖的他,属于“大器晚成”型。

有意思的是,11月即将上演的两场音乐会中,陈默也与王之炅不约而同选择了德奥经典曲目,莫扎特、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这些西方音乐史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作品,将再度以独奏形式在大剧院舞台奏响。

艺术家Q&A

问:为什么选择这样一套曲目?

王之炅:

我的音乐会以德奥作品为主线,曲目上也思考了很久。一开始想以贝多芬为主,但又不希望是整场的贝多芬作品,我觉得还是多样化一些比较有意思。上半场,我选择了贝多芬奏鸣曲,加上个人非常喜欢的舒曼《第一奏鸣曲》作为开场。下半场曲目相对来说容易听一些,舒曼的三首浪漫曲加上勃拉姆斯的《谐谑曲》,还有中国作曲家陆培的小提琴独奏作品《京剧》,最后以炫技作品维尼亚夫斯基的《主题与变奏》收尾。这样显得曲目单丰富一些。

陈默也:

整套曲目,乍看是以李斯特为主线,但其实也考虑到了德奥作品的因素,因为李斯特虽然出生在匈牙利,但也被很多人称为“新德国主义”。同时,这场音乐会里,不仅有李斯特的原创作品,也有他改编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和霍洛维茨改编他的作品,再配上一首莫扎特的作品,是因为李斯特对莫扎特比较崇拜。曲目就是围绕这样的思路设计的。

问:喜欢独奏还是与乐队一起演奏?

陈默也:

这是两种感觉,我都比较喜欢。独奏,需要你通过个人魅力和技巧来吸引观众,协奏曲则是合作与竞争的结合,既要和乐队要融为一体,又要展现出自己独有的个性。两种形式各有各的难点,但也都很有意思。

王之炅:

拉协奏曲的时候,和不同的指挥、乐队搭档,是很丰富也很有意思的挑战。独奏的自由度更高,无论是曲目、搭档的选择,还是主题的表达,都是你一个人就可以决定的。

问:疫情期间,做了哪些事情?

王之炅:

我学了一些新的曲目,也有练琴和网络授课。有英国的平台问我要不要开网络音乐会,但我想了想,还是觉得对这种没有仪式感的东西不是特别有兴趣。因为我觉得音乐会哪怕是网络直播的音乐会,还是要在一个正式的地方、有正式的搭档和演出服,才有音乐会的感觉,而不是在家里直播自己练琴的状态。

疫情让我有了闲下来的时间,可以多看一些书,多想一想,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我觉得挺好的。甚至我觉得整个音乐行业有机会这样沉静一下,也不全是坏事。

陈默也:

有机会陪陪家人,也有机会去做一些平时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其实也挺好的。比如我有试试弹勃拉姆斯的曲目,之前我只弹他的协奏曲,独奏曲基本上不怎么演。我还买了一些新的乐谱。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信念,疫情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