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高桥古镇,赏指尖“油画”,品人文历史

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对于不少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来说,高桥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你知道吗,高桥镇不仅有着悠远流长的历史,还蕴藏着许多传统技艺和文人故事。外滩三分之一的建筑是高桥人所建,绒绣、松饼等非遗也源自高桥。
曾经的高桥古镇“养在深闺人不知”,如今随着一大批历史保护建筑的对外开放,文化名人的入驻,这座“因河而生,因桥而名”的古镇露出了他迷人的风姿。下面就让我们看看晨报小记者们对于这座古镇的感受。


千年古镇探访记

晨报小记者  吴言之

(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  二年级) 
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我第一次穿上红色的晨报小记者马甲,参加“行走古镇”之千年高桥活动。
一上午,我们探访藏在育民中学内的“蓝鸿铭海洋鱼类标本馆”,参观钱慧安纪念馆,走访叶辛高桥书房,近距离接触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绒绣。原来,上海除了繁华热闹的陆家嘴,也有温婉悠长的千年古镇高桥。 
最有趣的是探访育民中学内的“蓝鸿铭海洋鱼类标本馆”。这里有“雪龙号”从南极带回来的海豹标本,有人类的好朋友海豚的标本,还有在一亿四千万年前就已经出现的被誉为“活化石”的中华鲟标本……育民中学生物老师刘玉英告诉我们,该馆收藏的海洋生物标本已有350余种,其中最珍贵的是曾与恐龙并存的中华鲟标本。在中华鲟标本前,刘老师引导我们观察中华鲟的外形特征,从中了解中华鲟的习性,通过讲述中华鲟洄游产卵的艰辛,启示我们要爱护自然环境。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采访绒绣传人金雯老师。在绒绣馆,我看到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绒绣,也见到坐在棚架前正在绣制的绒绣传人金雯老师。金老师手把手教我在特制的网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绒线沿着绘制的图案刺绣,细细的针要从小小的网格中穿来穿去,一会儿我的手就酸了,眼睛也有点花。
金老师告诉我,她已经学习绒绣近二十年,在网格麻布上绣制时要根据画面更换叠加不同颜色的绒线,一个画面要用少则几万个、多则几十万个小色块来表达,每一平方米绣制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坚韧和专注的打磨,如何见到这被誉为东方油画的一幅幅绒绣作品呢?
记者点评:对于二年级的小记者来说,能够开始学习搭好文章结构,处理好内容详略,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写作练习。此文正是很好的范例。小记者在第二段简略地概括了活动内容后,抓住“最有趣”和“印象最深”两个点来进行详写,详略得当。在我们写游记时,“最”字诀是避免流水账的法宝之一。

领略非遗魅力——上海绒绣

晨报小记者  陈昇宏

(上海进才中学北校  七年级)
9月12日,我和小记者们来到高桥古镇,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参观古镇的过程中,绒绣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绒绣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起源于欧洲的绒线绣,在十九世纪末传到了中国,而高桥地处上海的港口,这些外来工艺品就在当地进行生产,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所以绒绣技艺融合了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特有的海派风格。
 
带着好奇的探索之心,我们走进了绒绣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幅名画,一幅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另一幅是《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起初以为自己看到是油画,走进仔细看才看出画布上紧密编织的绒线。逼真的色彩,简直难以置信!据介绍,这样大幅的名画制作要花费工匠一到三年的时间,可见真是馆藏之宝呢!
如此奇特的绒绣作品,到底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我们步入二楼的非遗传承人工作室。  
 
现场有两位老师正在埋首创作,分别是何老师和金老师。她们都是“70后”,一生专注于绒绣的学习和创作。桌上堆着各种色彩的绒线,这一团团线到了两位老师手里,好似活了起来,在网格经纬布上来回穿梭,融合在画面中。老师们先找到绒绣的素材图片,然后在网布上构图,接着根据色彩选用不同的绒线创作,层次感强的地方要多次叠加绒线,经过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一件大作。
绒绣针法看似与十字绣、刺绣没有太大的区别,实际上却有不同:绒绣的表达上粗中有细,既能表现西方油画的质感,又不失东方的细腻秀美,远看真实动人,近看光滑平整。这种东西文化艺术交融的表现手法是一般工艺品无法呈现的,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也亲手体验了绒绣,在一针针的缝制中,感受绒绣的魅力,同时也发现了绒绣的难度。我们深深被绒绣老师的匠人精神所折服,她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做好一件事,把中国传统技艺传承和发扬光大,真是了不起!
记者点评:这次行走高桥古镇活动参观了多个场馆,这位小记者独写上海绒绣馆,不计其余,可见有选材意识,非常值得肯定。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在写上海绒绣馆时,同样要处理好详略;二是文章开头太过平淡,不妨把两幅以假乱真的“油画”作为开头(即改写第三段),则会抢眼很多!试一试看吧。

走进千年古镇——高桥

晨报小记者  金幽琦

(上南实验小学  四年级)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小朋友们正愁着不能出远门,那我们周边有什么好玩的景点吗?我来告诉你们吧,那就是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浦东新区高桥镇。  

千年古镇高桥,始建于宋朝。那高桥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西街口的育民中学“蓝鸿铭海洋鱼类标本馆”。刚走进门,一股“海的味道”扑面而来,让我一时有点不适应。在标本馆里我看到了镇馆之宝——中华鲟。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还真是一个“活化石”啊!

再看那一排排罐头里用福尔马林浸泡的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鱼标本,有的头顶上顶了一只“鞋底板”,有的嘴扁扁的,像极了鸭子的嘴……鱼多得数都数不完。

接下来,我们去看高桥绒绣馆。绒绣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东方油画”之美称。完成一幅绒绣作品要先勾轮廓,还要染线、分线、批线、拼线。其中,最难的要数绒绣绣制了。绣制的过程中需要极大的耐心,一针一线,仔仔细细。如果来绒绣馆,还可以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一下绒绣呢! 

除了这两个展馆,我们还去了叶辛高桥书房和钱慧安纪念馆等,建议喜欢书法和国画的小朋友去看一看。
各位小吃货们,前方高能!高桥镇除了“三刀一针”,还有像高桥松饼这样的“舌尖上的非遗”。浓油赤酱的本帮菜——响油鳝丝也很不错,甜滋滋的酱汁淋在鳝丝上,真叫人回味无穷。
真不愧是“万里长江第一镇”,高桥古镇十分有江南特色。听了我的描述,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地想来高桥古镇走一走、玩一玩呢?
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像一位小导游一样,带我们领略了高桥古镇的“宝藏”,可以作为我们了解高桥的入门。也正是因为每一处场馆都要介绍到,所以每一处都无法深入。而文章要生动起来,还是需要深入。

活动带教:程怡  崔翼琴  张智丽
记者点评:张智丽  柳成荫
(注:本文版权归晨报学记团,严禁盗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晨报学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