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创业提供最有力支持 让科学思维飞入寻常百姓家-带着科创基因,走向未来之城

一栋栋伟岸的研发中心、实验室在上海拔地而起,这是上海走向科创中心的道路上硬核的一面;

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板,这是为科技创业提供的最有力支持;而面向更广大人群的技术普及、让科学的逻辑思维飞入寻常百姓家,则是将科创的基因,镌刻进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胞里,渊远流长。

科普大讲堂里的人头攒动,B站知识区的求知若渴……而上海人对于这些科学内容的良好反馈,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普创作者选择上海作为他们的创作基地,也体现了这座城市,对于科学和创新,天然的兴趣。

正如我们采访的严伯钧所说,“求知欲,不光是理性的,已经上升到审美的层次”。

我们期待上海,在这种全民的求知氛围中,带着这样的科创基因,走向未来之城!

B站,新一代科普up主的乐园

晨报记者 苗夏丽

“未来,我一定要去B站工作。我并不畏惧把它说出来让它变成一个flag,瑞哥也在他的求婚视频里说过,那些插下去的flag绝不是你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个里程碑。”2020年1月25日,“up主是超超” 在B站发布了这样一期视频。

鼓励年轻一代保持好奇

回溯“up主是超超”成为一个认真u p主发布的视频,这条视频是在210天之后,期间他一直渴望能到上海来。

2个月后,“up主是超超”终于从天津来到上海,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了社会人。不过,4个多月后,他离开了第一家公司,成为一名全职up主。为此,他还专门制作了一期视频,解释自己为什么把兴趣爱好变成职业工作。

在“up主是超超”决定做全职up主前后,6月5日,B站上线一级分区“知识区”。“知识区”由原有的科技区整合升级而来,包含了科学科普、社科人文、野生技术协会、财经、校园学习、职业职场共6个分区,以分享知识、经验、技能、观点、人文等内容为主。

2020年9月10日,“up主是超超”从生活区转为科普区,变身“六分超超”,并发布了第一个视频:十年前的小米1和MIUI到底有多惊艳,你一定想不到。

2020年9月15日,B站定制的“哔哩哔哩视频卫星”在黄海海域成功发射,成为首个由互联网公司定制的科普传播类视频遥感卫星。

发射过程被做成视频在B站播放,如今累积播放量超过520万。“哔哩哔哩视频卫星” 就像从太空看世界的眼睛,会在距地面53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俯视地球、观测天体。

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说,B站希望通过这颗卫星鼓励年轻一代保持好奇,不断探索。

B站的土壤就是这样,像超超这样的up主,在这里找到“归宿”,他说自己在这里度过了失恋的时光、戒了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2020年11月24日,“六分超超”在B站科普区发布的第六个视频:“这才是iPhone的最强功能,不接受反驳——视觉无障碍功能体验”,这个视频在微博上被王思聪转发,播放量超过1000万。如此,“六分超超”可谓“成功转型”为科技博主。

2020年9月以来,“六分超超”更新了10个视频,粉丝量达到20.5万,视频的播放量,基本都超过40万,还有几个视频播放量超过100万。

创作者日益“兵强马壮”

确实,自去年up主何同学一则关于5g视频火遍全网后,今年以来,B站科普专区的创作者们日益“兵强马壮”。

“先看评测” 去年1月23日在B站发布第一个科技数码产品的评测视频,如今累计发布31个视频,粉丝超过77万。陈抱一是2019年12月决定当一个科技类的up主之后,半年粉丝超20万,如今粉丝量已超45万。

同时,科普类UP主中,“毕导THU”“回形针PaperClip” 等都在B站拥有超过300万的粉丝,“思维实验室”的粉丝量也接近300万。

B站的数据显示,2020年有超过1亿人在B站学习,学习类视频的播放量显著增长。这样的用户氛围,也成为UP主做科普类视频的重要土壤。

据了解,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好的创作,上海这家孕育发展起来的企业B站,作为一个平台正持续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一个个爱学习的用户,一个个充满激情的科普UP主,聚沙成塔,汇流成河,在B站的这个乐园中,彰显着新一代年轻人对科技、对世界和宇宙的热情和好奇。

就如“哔哩哔哩视频卫星”视频中说的那样:星辰、宇宙,与这些相比,人类的肉体渺小,好奇心却曾经辽阔无垠。今天,我们沉浸于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享乐,在虚拟世界中流连忘返,是否还记得,人类追求进步的初心,是向外探索更大的世界。我们向往飞行,我们仰望星空。我们想象未来,我们探索宇宙。

不愿做美国的博士,在上海做起了科普的博主

晨报记者 苗夏丽

2018年严伯钧来到上海,这距离他从美国回来,已有4年多时间。如果没有2013年4月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严伯钧可能还在美国,完成布朗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业。但是,当眼睁睁看着面前不远处的爆炸,右耳一度失聪,严伯钧深深感到:人生无常,不要犹豫。

读博期间,严伯钧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国际学术界的研究风格和研究流程,和自己从小听到的一些伟大科学家如何追求真理的过程很不同,那是“残忍现实”和“诗与远方”的区别。很多研究受制于资金等因素,严伯钧在读博期间感兴趣的领域不太应用,比如黑洞、粒子物理,往往无法得到充足资金的支持,往往也很无奈。

2014年,严伯钧放弃美国物理学博士的学业,迫不及待地从美国回到了中国。

回国创业遭遇寒冬

彼时,中国O 2O创业大潮兴起,外卖大战如火如荼,人们在讨论美团王兴是否会因O 2O而成为下一个马云;打车出行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战场,滴滴、快的、优步开始酣战。2014年底,成立2年多的滴滴用户已达到1.5亿;而2015年,则被王兴认为是O2O的大决战年。

严伯钧一回到中国,就迎面感受到酣畅淋漓的创业风潮。他,也选择“下场”,在北京,开启了创业人生。

“第一次创业,瞄准跟艺术相关的教育平台。”严伯钧的这次尝试一开始很顺利,拿到了天使投资,也获得其他方的小额投资,但不妙的是,2015年整体陷入资本寒冬。严伯钧每天的行程,变成与各种投资人见面,“我密集见了五六十个投资人,谈得都挺好,但最后都不投,很多投资人说,这个方向不投”。

严伯钧的第一段创业经历,到2017年戛然而止。

结束创业之后,严伯钧曾在得到app推出自己的付费课程,当时分享的是西方艺术史。“我喜欢这样分享,有一种燃烧的感觉。”严伯钧说。

2018年年底短视频平台兴起,有朋友建议严伯钧尝试拍点科普小视频,每条只需1分钟。“我当时内心有点排斥,1分钟能讲什么内容,尤其还是物理、科技等复杂的内容。”后来,就随手录了七八条短视频丢到平台上。

严伯钧还记得当时录的第一条视频:手把手教你做一颗氢弹。其他几条讲了什么是黑洞、引力波、广义相对论、零到四维……“没想到竟然蹿红了。”人们对科普内容竟然有如此高的热情,还有好奇心,这让严伯钧很意外。

转战上海,安营扎寨

此时的严伯钧已经从北京来到上海,安营扎寨,并从此开始了科普博主的新征程。

如今在抖音上,严伯钧已上传了320多个科普类的短视频,粉丝超过300万;同时他的视频在B站、微博、视频号、快手等平台都有同步,微博粉丝38万,快手粉丝21万、B站粉丝量近14万。

2019年5月,严伯钧的新公司在上海注册成立,专注科普内容的创业。长征八号成功发射、嫦娥五号回家了、珠峰为何长高4米、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问世……这些科普硬核内容,严伯钧基本用1-3分钟就能解释清楚。

尤其是2020年,中国在航天航空等科技领域取得突破进展,严伯钧的工作状态也更加紧凑,每天九、十点就来到办公室,开始浏览一天的科技新闻,一看到有价值的新闻,马上着手调研相关科普资料、写稿、团队审稿,然后坐在镜头前,以一分钟350-370字的速度,侃侃而谈。

1-3分钟的视频,让严伯钧一句废话都不敢讲,我们会在其他人短视频看到这样的开头:“大家好,我是XXX”,但严伯钧在视频中一开始就直接进入“正片”科普阶段,没有废话。

在过去近2年时间的科普过程中,最让严伯钧印象深刻的是,有用户这样评价他的视频:不是很听得懂,但就是爱听。

用户对仰望星空,充满了好奇。而在严伯钧的300多万粉丝中,上海的粉丝占比大约十分之一。

渐入佳境,科普之路

2020年严伯钧出版了自己的书《六极物理》,8月在上海举行签售会时,一个5年级读者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让严伯钧震惊了。“这个小学生问我:严老师,有没有真随机?当时听到这个问题,我傻了,我不知道这个小学生知不知道自己的这个问题有多深,反正当时我是震惊的,上海的读者们真的都非常厉害!”

“在北京创业,感受更多的是电光火石;但在上海,这里更包容,可以是新的商业模式,也可以是一门单纯的生意。”严伯钧感觉,上海是一个商业文明更综合更发达的地方。

严伯钧说:“未来将继续在硬核科普的道路上走下去,我觉得我们有一定责任,就是向我们的用户解释清楚,大家都关注的科技新闻背后有什么科学知识,以及它的意义在什么地方。”

一场场科普盛宴将科学家们带到公众身边

晨报记者 沙情奕

到上海科技馆,你玩什么?你可知,自7号门进入行政楼一楼报告厅,这里才是上海科技馆的超级“隐藏菜单”!上海科普大讲坛在这里开讲,你遇见的是刚从西沙深潜归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是参与发现黑洞的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是从嫦娥五号发射基地刚刚凯旋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探月工程负责人、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是奔走在抗击新冠疫情一线,总能在我们彷徨焦虑的时候给予安抚的张文宏……

158场活动,315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在内的顶尖科学家,4.8万名现场观众,1100万余名粉丝线上互动……一场场科普饕餮盛宴,将那些住在“神奇殿堂”里的科学家们带到公众身边,把科学种进孩子的心里。

打造全新科普品牌

上海科普大讲坛自2009年5月开讲,打头阵的就是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起点如此之高,目的就是想把它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普品牌。

“起初,我们所有讲座都是需要组织观众的。大巴车开到社区里拉观众,请他们来免费参观科技馆、听讲座。”讲起创办之初的种种艰辛,上海科技馆信息中心副主任吴国瑛感慨不已:科普大讲坛一路走到现在,影响力大大提高,如今每场活动预告一出,500个名额迅速抢光。

上海科技馆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娴回忆起2017年上海科技馆全盘接手运作上海科普大讲坛,“当时,新华社的记者张建松要去采访南海打地心,同济大学找到我们,希望做一场海上陆地,线上线下,小朋友和大院士多维度的策划……于是,就有了我们接手后的第一场讲座《深海探测:我们下到了哪里?》”

这场讲座,不仅请来了三位重量级嘉宾:中科院院士、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院士,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教授,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周怀阳教授,还与“决心号”大洋钻探船现场连线,让观众“零距离”观看到了大洋钻探船的工作场景……

讲座当天,报告厅座无虚席,连台阶上都坐满了人,不得已又开了二号会议室。

挖掘新鲜科普话题

以前,一年做14场讲座都很吃力,挖空心思地想选题。如今,每个月4场,甚至一天连着两场都不在话下。

到底是什么让上海科普大讲坛“活”下来,“火”起来?追踪火爆科技热点、挖掘最新鲜的科普话题是大讲坛的选题方向。

比如,2019年4月10日,世界首张黑洞照片发布。团队成员火速展开调研策划,在当天晚上就讨论确定了最佳专家人选——参与发现黑洞的上海天文台沈志强台长和左文文副研究员。该场讲座开放的400个名额在短短15分钟内就被预约一空,刷新了有史以来大讲坛报名速度之最!

比如,2020年11月29日,大讲坛迎来了张文宏。彼时,正值浦东周浦被列入中低风险区域。讲座当天,所有的观众“像钉子一样”坐在座位上,一刻不肯离开,聚精会神地听他讲每一句话。

再比如,今年的“嫦娥五号”加场。这一场的筹备速度可以说是更紧更快。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刚在内蒙古着陆,短短7个多小时,团队就联系到了嫦娥五号的副总指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探月工程负责人张玉花。令人感动的是,刚结束连续通宵熬夜备战,18日晚才从文昌返回上海的张玉花没有推辞,欣然应允。于是,就有了12月19日当天连开两场讲座的“盛况”:第一场是原定的《缤纷多彩的光子和神秘的量子》,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解读神秘的“量子世界”;第二场“加场”便是张玉花带来的《揭秘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了。

让科学在孩子心里开花

历经11年,上海科普大讲坛接触了众多顶尖的科学家,他们走上讲坛,走近公众,人们发现原来这些严谨的科学家们可敬更可爱。

2019年大讲坛科学营系列活动首次开办寒假小学生场,团队特地请到了来自英国的“化学爷爷”戴伟。这位年过花甲的老爷爷为了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从北京到上海,他带了整整一大箱的实验器材坐上了高铁。讲座现场,小朋友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个神奇的化学实验,感受到冰与火的碰撞,更是被这位老爷爷流利的中文折服。

张玉花,聊探月,意气方遒,那是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照样会跟小朋友讨论从返回器蹑手蹑脚地小跑而过的到底是只兔子,还是只狐狸。提及“趴窝”的“玉兔”,她也会难掩深情地说:“假如可以登月,我最想去看看玉兔号还能不能修好……”

经过多年的科普,观众们的素质也越来越高。2019年7月13日M IT数学系教授、曾获得ICTP拉马努金奖,未来科学大奖和新视野奖的许晨阳开讲《现代数学中的“数”与“形”》。讲座上,他出了一道题,结果被现场一位大约七八岁的孩子解答了。许教授非常惊讶,也非常欣喜地表示自己在全国这么多城市,讲了这么多场,没有一个观众能够立马回答的出这个问题。只有在上海,遇到了这样的孩子。

让科学家成为孩子们的“爱豆”,把科学种进孩子心里,点燃他们的好奇心,把真正有潜质的孩子引领到科学这条路上,期望从他们中能走出中国未来的顶尖科学家,这才是我们坚持做科普的意义吧!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苗夏丽/沙情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