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号机密》《江姐》等多部红色经典集中展演,上海沪剧院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今公布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百年来,红色历史在上海的演进,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上海也被誉为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沪剧”与“红色文化”有着不能割舍的情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天,《新闻晨报》记者从上海沪剧院获悉:

今年,沪剧院将熔铸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内核,分别通过沪剧红色经典剧目展演、红色经典海报图片展、第六届上海沪剧艺术节暨“百年辉煌 童心向党”少年儿童沪剧合唱展演、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线上红色剧目展演等多项主题活动,以别样的方式追忆光辉历史,用文艺的形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感召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永葆奋斗精神,坚守如磐初心。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上海沪剧院红色经典展演

红色题材一直是沪剧舞台上不变的主旋律,也拥有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沪剧院将于3月22日至3月31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沪剧红色经典展演”。

茅善玉、钱思剑、凌月刚、朱俭、程臻、徐蓉、居峰、吴争光、王丽君、洪豆豆、钱莹、丁叶波、金世杰、朱麟飞、徐祥等沪剧院老中青演员们将集结亮相,通过经典保留剧目《芦荡火种》《红灯记》,传承剧目《回望》《江姐》,到新编大戏《壹号机密》,献上沪剧人对建党百年最诚挚的祝福。

《壹号机密》排练现场,茅善玉(左)、朱俭

《壹号机密》是上海市“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由周小倩执导,李莉、黄嬿编剧,汝金山作曲,王佳迪担任舞美设计。

朱俭饰演陈达炜,茅善玉、王丽君同饰韩慧芳、韩慧苓,居峰、丁叶波、金世杰、朱麟飞、吴嘉倩等分饰重要角色。

《壹号机密》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描绘了在白色恐怖时期,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如何潜行、为党坚守绝密文件“壹号机密”的故事。剧中没有战火纷飞的场景,没有激烈的战斗,但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以陈达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和信仰,勇担使命,保护党的重要文献。

上演至今经过多轮修改提升,剧情更加合理、逻辑更加严密、舞美更能体现上海特色,全明星的阵容也让该剧更具看点。

茅善玉

今天,该剧开放了媒体探班,目前正在紧张排练中。

 1月29日在保利城市剧院首演。2月3日,再次隆重献演于美琪大戏院,3月31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4月6日在上海保利大剧院上演。今年下半年,还将赴北大、清华演出。

《江姐》是上海人民沪剧团1965年根据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歌舞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改编,当年由筱爱琴、诸惠琴、沈惠中、石筱英、邵滨孙、解洪元等前辈艺术家以老带新的演绎,赋予这部红色作品更丰厚的艺术内涵,“望山城”“红梅赞”“绣红旗”“劝降”等经典唱段流传至今,广为传唱。

时隔半个多世纪,上海沪剧院将这部红色经典通过艺术加工,再度呈现舞台,由洪豆豆饰演江姐,2006级青年演员共同出演,传承红色血脉,讴歌信仰的力量。该剧将于新春后正式开排,3月21日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首演,3月23日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4月2日在保利城市剧院上演。

《芦荡火种》

《红灯记》

《芦荡火种》和《红灯记》是沪剧红色经典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汇集了沪剧“丁派”“石派”“解派”“邵派”“袁派”等流派的精华。曾分别被移植改编为现代京剧《沙家浜》和《红灯记》,声名远播,影响巨大。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两部经典作品将共产党人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坚不可摧的军民鱼水情薪火相传,日久弥新。

此次《芦荡火种》在尊重原剧本的基础上重新复排,除了演员阵容调整外,还在剧中融入了舞蹈的元素,以符合现代审美的舞台形式再度呈现,通过老中青几代沪剧人的演绎,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根据小说《党费》改编的沪剧《回望》,传承自茅善玉、钱思剑主演的《生死对话》,由洪豆豆等2006级青年演员担当主演。该剧以青年人的视角回望历史,展现了当代青年对中国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坚定革命信念和崇高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

今年,上海沪剧院开创售票新模式,开通微信线上平台出售演出门票。用便捷的购票方式、优惠的票价以回馈广大戏迷朋友。

汾阳路150号“白公馆”开放,集中展览红色经典海报图片

建党百年来,沪剧人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创作了一大批讴歌党的光辉历程,以“英雄”“复兴”“创新”“信念”为主题的红色剧目,被称为沪剧的红色宝库。如《星星之火》《芦荡火种》《红灯记》《金绣娘》《回望》《江姐》《敦煌女儿》《壹号机密》《陈毅在上海》等等。

这些剧目从一个侧面或某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英雄事迹,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融汇了老一辈艺术家艺术精髓的作品,在传承中常演常新,也留下了一个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舞台艺术形象,成为弥足珍贵的红色“活化石”。这些艺术形象栩栩如生,视觉冲击力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建党百年之际,上海沪剧院计划将这些珍贵的艺术海报、图片在汾阳路150号“白公馆”集中展览。不仅是了解这一段历史,一种怀旧、一种价值,而且是了解中国人民求生存、求解放的艰难历程,重温千千万万优秀的中华儿女致力保家卫国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激发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六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上,少年沪剧合唱展演值得期待

今年6月将计划举行以“献礼建党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第六届上海沪剧艺术节。本届艺术节将由沪剧院老中青几代沪剧人同台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金沙江畔》《红灯记》《王孝和》《星星之火》《江姐》《敦煌女儿》《壹号机密》等节目以歌颂“中国共产党”和“优秀共产党员”为主题的经典沪剧唱段,为建党百年献礼。作为文艺院团,上海沪剧院始终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上海声音,近年来更是在校园培育了一批沪剧新苗,并在2019年举办了首次校园沪剧大赛,反响巨大。“人民的城市人民造,人民的城市为人民”,在逐梦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沪剧人大用上海的声音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用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上海沪剧艺术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繁荣群众文艺,真正营造“人民的节日、沪剧的盛会”。本届沪剧艺术节也将突出“传承、接力”的理念,邀请以沪剧为特色的中小学校和业余小戏迷,参加以“百年辉煌 童心向党” (暂名)为主题的少年沪剧合唱展演,展现在党的领导和关心下,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后继有人的新局面。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计划“七一”前上映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由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上海广播电视台、敦煌研究院、上海新文化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茅善玉领衔主演,其他主、配角及群演也全部由上海沪剧院演员出演。影片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为原型,以沪剧舞台剧《敦煌女儿》为蓝本,真实、细腻地呈现了樊锦诗这位“上海女儿”在敦煌进行考古、学术研究和文物保护事业五十多年感人至深的风雨历程,讲述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择一事、终一生”的“莫高精神”,同时展现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

沪剧电影《敦煌女儿》相比舞台剧,拍摄更细腻逼真,许多舞台上无法呈现的场景在电影里得以表达,敦煌研究院、三危山、九层楼、石窟等场景都采用实景拍摄。150多位演职人员在艰苦环境下奋战20多天。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敦煌研究院给予了大力支持,樊锦诗多次赴现场探班,“希望这部电影能够鼓励敦煌人更努力地做好保护和研究的工作”。沪剧院希望通过这样一部电影,迎接建党百年,向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敦煌人致敬。沪剧电影《敦煌女儿》计划“七一”前上映,献礼建党百年。

献礼陈毅同志诞辰120周年 《陈毅在上海》八月上演

沪剧《陈毅在上海》基于“人民城市”初心理念,讲述共产党人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克服重重困难,以强大的政治智慧与崇高的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安定上海、发展上海,建设社会主义上海新面貌的故事。该剧以解放后,上海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就为主线,展现了陈毅元帅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在上海的革命历程和他与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以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和奉献精神。该剧计划于8月26日,陈毅同志百年诞辰日正式上演。

品经典·忆初心·担使命 长三角巡演、线上展演共祝党的百年华诞

沪剧的创作和发展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同步,在2020年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沪剧院深入挖掘疫情期间发生的真人真事,通过“云创排”创作了四部沪剧微剧场作品,并通过一系列的线上演出直播,用沪剧人的专业和情怀表达对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如今,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还在继续,沪剧院也计划结合“建党百年”,分别在百事通、抖音、哔哩哔哩等电视网络平台推出以“品经典·忆初心·担使命”为主题的红色经典剧目展演、主题导赏活动,通过互联网让更多观众了解沪剧人的红色心声。扎根上海,辐射长三角,沪剧院计划于2月、5月、7月、9月携《红灯记》《回望》《金绣娘》等红色传承剧目分别于赴启东、太仓等地巡演。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邱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