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的“浦东开学第一课”,让这群少年励志要为浦东未来做贡献……

“2020年是13207亿元,而1990年的时候浦东的GDP大约是60亿元。浦东在30年大概增长了多少倍?”“一条烂泥渡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陆家嘴的标志性道路——银城中路?”

“长江1000发动机属于蓝天梦还是属于未来车?”“第三代最新的c919的模拟驾驶舱长什么样?”“新冠疫情防控的钛米机器人如何在隔离病房中运送物资、消毒杀菌?”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浦东新区340多所中小学约35万学生观看了“浦东开学第一课”。这堂课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看浦东开发开放30年 不忘初心 永远奋斗”为主题,采取真人秀的方式录制,让浦东中小学生了解浦东奇迹,感悟浦东巨变,能够更深切地懂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海量故事让历史生动起来

在“浦东开学第一课”中,数位浦东开发开放早期的亲历者,他们生动地讲述了当时的情景。首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安德为同学们“揭秘”中国人民银行入驻浦东的大量细节。为了感谢金融机构的“领头羊”——人民银行率先搬到浦东陆家嘴,“特地去找了一个真的小白羊,把它洗干净披上红绸带, 然后抱着它,送给了我们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行长”。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陈高宏则向同学们回忆了开发开放之初“难以想象的困难”:“当时办公条件很紧张,有时候就是两个人共用一张办公桌。有的同事加班晚了,就在办公室打个地铺”。

姚建良是浦东新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从1990年至今,他用镜头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完整整的记录下来。他向同学们讲述了照片中的浦东“成长史”。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浦东改革开放历程,“浦东开学第一课”节目采取空间交织的方式,让展览内容和实地真景交替呈现、互补互释,室内、室外闪回,历史、现实穿越。

切实感受生活巨变要为浦东未来做贡献

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十大科学设施,由361个智能编程的机器人组成的浮球矩阵,C919、ARJ21等模型一一亮相……这堂开学第一课同学们不仅大呼过瘾,还有很深的触动。

上海市实验东校六(5)班的吕秋实同学上了开学第一课后感触颇深,“现在每逢节假日里,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去632米高的上海中心登高望远、去迪士尼乐园寻找童话仙境、去临港的海洋公园近距离观察海洋动物……我的父母是在开发开放初期来到浦东,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曾经是想都不敢想的。”吕秋实的父母当年响应浦东开发开放的号召,带着满腔热血扎根于此,成为了一名“新上海人”、“新浦东人”。

“爸爸妈妈见证了浦东三十年来的沧桑巨变,我们的小家也随着开发开放的脚步欣欣向荣。我生在浦东,长在浦东,也有幸走过祖国的大好山河,但我最为依恋的还是浦东,我的家乡。”吕秋实说,“我们作为当代浦东青少年,应做好准备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从小事,从身边的事做起,努力学习本领,磨炼意志。为浦东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上海市实验东校九(4)班的杨尘小时候住在浦东曹路,最喜欢去八佰伴玩,那时坐公交要花上大概两个小时,打车也不方便,后来地铁九号线通了之后,只需要半个多小时。“现在我们家住在罗山路,除了地铁九号线,还有规划中的十四号线,想去哪里都很方便。家附近体育类场馆和体育公共设施也越来越多,能够满足我体育运动的需求……如今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惬意。”

据悉,“浦东开学第一课”后续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配套活动,如中小学生、各界青年探营主题展,主题征文、摄影、绘画大赛,选拔青少年志愿者讲解员队伍参与讲解比赛,开展系列宣誓、誓词重温、入队入团入党教育等,邀请青少年参与节目录播等。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