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这个医生也会盖房子了!”扶贫路上的上海医生们永不止步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在表彰大会现场,有一位复旦上医人的身影。他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第四批上海援青干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副主任孙金峤。

2019年7月,孙金峤来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开展为期3年的医疗援建。援青期间,孙金峤担任果洛州卫健委副主任兼州人民医院院长。他和上海援青团队一起,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填补当地医疗机构的多项技术空白,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持续提升当地医疗技术水平。

如今,援青历程过半。近日,孙金峤在回沪休整期间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医疗援青之路。

 

“没想到我这个医生也会盖房子了”

从平均海拔4米的上海,到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青海果洛,上海援青之路,贯穿几千公里,跨越雪山江河。

医疗援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领域之一。2019年7月,孙金峤踏上这片土地,开启了为期3年的医疗援建。

当初,孙金峤从收到招募信息到做出援青的决定,前后不过五分钟。“我选择去!”孙金峤斩钉截铁的回答,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也是一个从乡村成长起来的医者对社会的反哺。孙金峤坦言,在做出这个决定后,自己拿出手机,在搜索栏里打出 “果洛” 二字,才对这片位于几千公里之外的土地有了些许了解。

而当他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孙金峤切实感到面临的挑战比他想象得更大。“我刚到州里,陪一位同事去看病,在急救中心,我看到重症监护室里就摆了一张床、一个氧气瓶,还有一台监护仪。”孙金峤回忆道,在走马上任后,他就着手筹备立项对急救中心进行专业化改造,建成标准化的重症监护室。

如今,州人民医院的硬件逐步旧貌换新颜。在沪青各级领导的支持下,2020年,孙金峤和团队开展了包括影像医技楼建设项目、手术室和急救中心改造项目、制氧站项目、传染病中心建设项目、医疗废水处理项目、制剂楼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等。

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已完成,将医学检验、电子病历、临床路径管理、用药监测有效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了医院工作的运转效率,并实现移动支付。影像医技楼项目已接近完工,其他项目也均已落地实施。这些项目的完成,极大提升了州人民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没想到,我一个医生也会造房子了。”孙金峤笑称,援青经历给了他全新的体验,在他看来,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基层群众筑牢健康的基石,这样的经历打开了他从医的视野和格局,也必将终身难忘。 

“援青是否成功,就看我们走了医院是啥样”

果洛州面积有7.64万平方公里,是上海的十多倍。但是全州人口只有约21万,地广人稀给医疗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孙金峤和团队因地制宜开展了多项新技术的推广。针对当地常见及多发疾病,先后组建了心电中心、胸痛中心、病理科、皮肤科、肛肠科、ICU等6个新学科,开展18项新技术,其中1项获青海省内先进,4项获省内优秀,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由此大大提升。

在高原地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特别是心肌梗死的病人,他们大都来不及送往西宁治疗,因为心梗必须在6个小时以内进行救治。”孙金峤说。为解决上述问题,2019年9月,州人民医院成立了胸痛中心。“我们制定了急性心梗的整个急救体系,乡卫生院一旦有病例就可以立即实施转运、联系,我院在接收进来之后20分钟内就可以进行确诊。”孙金峤表示,中心成立当月,就有4例病人抢救成功。一年多来,已成功挽回了30多条生命。

医院管理体制的改革,往往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孙金峤挑起了大梁。一年多来,改革的步伐大步向前迈。孙金峤表示。“我们的援青是否成功,就看我们走了以后,管理制度规范是否持续运行下去。”

根据当地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孙金峤和团队开始建章立制,先后制定了医院用章制度、院办公会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25项规章制度,使医院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孙金峤和团队还积极推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现在医院职工的绩效有所提升,项目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中,相信医院的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孙金峤信心满满。

在州卫健委,孙金峤也分管医改工作。为统筹有限的医疗资源,孙金峤以州人民医院为总院牵头组建州医疗健康集团,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样人员在集团内部就可以流动起来。”孙金峤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州医院人才紧缺的情况。

最高兴的是,看着“徒弟”们一个个出师

上海卫生医疗援建在改变果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

孙金峤带领团队,推行“一人带一科”,开辟“造血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一个人通过教学、查房、门诊,带动一个科室的整个业务水平,希望我们走了之后,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孙金峤表示。

结合“请进来传授”和“送出去培养”,孙金峤和团队先后组织上海62名专家赴果洛开展短期培训,并与董家鸿院士、儿科医院签订“柔性人才”引进协议;先后组织10名技术骨干赴西宁、上海进修学习;成立果洛州首个“博士工作室”——“孙金峤博士工作室”,现已培养12名技术骨干。

“现在,当地的医生已经可以独立做心超,可以用腹腔镜开展微创手术。新建立的科室培养出了当地的技术骨干。我们还推行了影子院长计划,培养当地的管理后备人才。”看着“徒弟”们一个个出师,孙金峤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人才队伍的逐步完备也带动了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20年,医院门诊量、住院量分别较前一年同期上升27%和21%。在州里重点关注的妇儿领域,孙金峤充分发挥专业能力,牵头组建州妇幼健康服务专业团队,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团队组建以来,医院成功救治了多例体重低于1900克的早产儿,这也开创了该地区早产儿救治成功的先例。

一个人援青,背后是一个团队的鼎力支持。孙金峤架起了沪青两地的医疗之桥。2020年9月17日,儿科医院心外科张文波医师、心超室杨佳伦技师飞赴青海果洛,开展儿童先心病筛查和诊治工作。10月29日,来自青海果洛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岁的瓦萨德洛措、2岁的李毛央珍成功接受手术治疗。瓦萨德洛措的父亲瓦吾相多献上哈达表示感谢,并激动地表示,“非常感谢上海和果洛卫健委以及儿科医院,正是你们的帮扶,才使得我女儿的病被及时发现,还得到了上海专家的治疗!”

当地医生也感念着上海团队的付出。2020年春节,州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代表还特意随孙金峤来到儿科医院,在医院“春晚”连演三个节目,掀起全场高潮。两地深厚情谊,全融在热情的歌舞之中。

在同事眼中,孙金峤对于自己援青总是“报喜不报忧”,从没听他说过一声工作生活的艰苦。“每次别人问我在青海怎么样,我很少说那里怎么艰苦。如果一切都好,还需要我们干什么?而我们一批批援青干部的持续付出,正在让这里变得越来越好。我们更想让大家看到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获得先进集体称号

在复旦上医,一批又一批像孙金峤一样的白衣天使延续传递着“为人群服务”的上医精神,跨越雪山江河,在青山草地播撒,让这片土地生长出更多的希望。

除了孙金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分别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党支部书记、虹桥院区副院长顾宇翔教授今天坦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很荣幸获得此次全国扶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作为党支部书记,此时此刻,我非常激动又满怀感动。回想起神经外科这些年的支边扶贫路,从周良辅院士到每一位华山神外人,都怀着让贫困地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参与到支边扶贫的工作中。我们20多年如一日,不间断地选派优秀的医务人员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去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先后派出30多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参加对口支援,助力脱贫攻坚。这些医务人员不畏条件艰苦、设施简陋,克服种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不仅为当地送上物质上的帮助,还同他们一起想办法、找措施,授人以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我们深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一定会珍惜荣誉,继续奋斗,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张义教授于1999年至2002年在新疆阿克苏第一人民医院援疆工作三年。29岁去,32岁回,去时女儿6个月大,回来已是3岁大的小姑娘了。今天,张义教授也感慨万千,

“援疆经历,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历练,我明白了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不仅有上海的繁华,还有边疆村寨的困顿。回首个人经历,小家为大家,大家为国家。我们全科的各级同事尽己所能,积极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一线战斗,既服务了大众,又了解了国情,锻炼了自己。当年我在阿克苏带过的学生,有的已经做科室主任,有的在做医院院长,我们还经常保持联系,这种友情深置于内心。当年我在阿克苏救活的病人中,有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现在他们有的已为人父为人母,有的已年过六旬退休在家。我很欣慰的是当初能把上海的医疗技术留下来。 ”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