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露面,为不同瘤种治疗带来新希望!肿瘤诊疗生态系统升级有这三大方向

随着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创新药物的研发上市,为不同瘤种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近日,在恒创中国,与时偕行——第三届HERO肿瘤“恒”论坛上,中国工程院董家鸿院士、郑树森院士、陈赛娟院士及中国科学院陈孝平院纷纷表示,随着近些年不同治疗手段和不同药物的研发进展,各瘤种的治疗均取得了诸多进展。在国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民族制药企业近几年成长迅猛,研发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为临床提供了有力武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相信在政府、企业、学者多方努力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将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提升至46.6%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晚期肝癌药物治疗闪耀中国智慧

肝癌是我国“特色肿瘤”,我国肝癌在人群特征、基因背景等多个方面与欧美国家肝癌有所差异,因此中国肝癌治疗需要基于中国国情,探寻适合中国肝癌的药物和方案。

由南京金陵医院秦叔逵教授牵头探索的FOLFOX4方案,是目前写入我国指南且同时被国际指南推荐的肝癌首选化疗方案。

近几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如阿帕替尼、多纳非尼等不断取得新成绩。在AHELP研究中,在入组人群基线特征更差的情况下,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肝癌仍取得了成功。免疫治疗领域,卡瑞利珠单抗作为中国首个获批肝癌适应症的PD-1抗体,引领中国肝癌治疗进入免疫时代。靶向联合免疫进一步开启了肝癌联合治疗的新篇章,目前,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对比索拉非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癌的全球多中心Ⅲ期研究已经入组完成,最终结果令人期待。此外,中医药创新药物槐耳颗粒、阿可拉定等在肝癌领域均取得了喜人成绩,展现了中国药物和中国智慧。

乳腺癌精准治疗由中国方案引领

未来,乳腺癌精准治疗的优化值得期待。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介绍了近年来乳腺癌领域的进展,邵志敏教授团队揭示了TNBC各亚型特征及治疗靶点,建立了复旦分型体系,提出了分子分型基础上的TNBC精准治疗策略。团队牵头开展的CBCSG 010研究成为TNBC辅助治疗领域首个登顶JCO的临床研究,为TNBC的辅助化疗增加了新的选择;PATTERN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铂类在TNBC早期辅助治疗中的优效性地位。 

消化道肿瘤系统性治疗前景可期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介绍了中国消化道肿瘤系统性治疗的现状。在胃癌领域,ToGA研究证实了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可改善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堪称胃癌研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随着新型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不断涌现,胃癌治疗也有新的进展,其中,阿帕替尼三线治疗晚期胃癌研究以及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癌/胃食管交界处癌/食管腺癌研究均取得了成功。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方面,卡瑞利珠单抗联合CAPOX方案续贯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胃食管结合部癌III期研究正在开展中,有望在近期传来好消息。

在肠癌领域,TAILOR研究显示,FOLFOX-4联合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RAS WT转移性结直肠癌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这一研究堪称肠癌治疗中的重磅事件。近几年,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研究也有喜人成绩,针对呋喹替尼、FOLFOXIRI+西妥昔单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探索均取得了新的数据,推动肠癌的治疗从FOLFOX/FOLFIRI时代进入靶向治疗时代,KEYNOTE-177研究的成功又令人看到免疫治疗在肠癌领域的无限潜力。

肺癌免疫治疗风起云涌

肺癌免疫治疗研究近几年如火如荼,在不同分期NSCLC的治疗中均有突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的主持下,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基于不同分期分别论述了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在晚期NSCLC免疫治疗领域,免疫单药相继在晚期NSCLC二线治疗以及PD-L1高表达人群一线治疗取得成功。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CLC进一步提升了患者获益,扩大了免疫治疗的受益人群。

周教授还特别提到,卡瑞利珠单抗的IC50 0.70nM和EC50 0.38nM相较于其他PD-1单抗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周彩存教授表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免疫治疗疗效,未来还需在生物标志物、克服耐药、更多创新药物和联合治疗方案等方向开展更多探索。

肿瘤市场发展和生态系统升级

新时代孕育着新变化,我国肿瘤市场生态系统正向新的阶段演变。

目前,我国肿瘤领域临床研究大多聚焦于解决中国人群最高发的五大瘤种。以恒瑞医药为代表的民族药企发展迅猛,布局广泛,相关研究成果多次登上国际舞台。

专家们透露,中国创新药物研发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力都在不断提升。目前,技术的革新正在推动肿瘤生态系统由1.0向2.0时代升级,肿瘤药物的可及性将在未来得到大大提升。肿瘤筛查及标志物检测推动的精准医疗、数据辅助临床决策、商业医疗保险提升患者支付能力将是肿瘤诊疗生态系统升级的三大方向。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陈里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