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瓷,大地与艺术-浮梁,盛于唐而今正向阳生长

晨报记者 陶令 孙雯婕

高岭土、浮梁茶;古县衙、瑶里古镇;寒溪村,大地艺术……如果你以为这就是浮梁?不如即刻启程,探访500公里之外,这座盛于唐朝的赣北之城,去体验一次完整打开浮梁的精彩之旅。

盘点最近一次关于浮梁的话题,是整个五月在浮梁县寒溪村史子园上演的一场“艺术在浮梁”的艺术季。据统计,仅仅“五一”假期5天内,浮梁全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8.0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8亿元。如今瓷都景德镇下辖的浮梁县,有名传千古的浮梁茶、改写制陶史的高岭土……还有一场“艺术在浮梁”,点燃了人们知晓浮梁、探索浮梁并爱上浮梁的热情。

浮梁,值得从头认识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的《琵琶行》,或许是认知浮梁最文艺的方式。浮梁这一保留至今的地名仍被很多人赞许,如此古意悠悠的名字沿用至今,且不论历经岁月变迁故事几许,尤不及如今浮梁LOGO来得更写实却又神似。

一木撑起,向上托起的是笃悠悠的浮,字义归一;构建的则是稳妥的梁,如此这般恰为这缘起盛唐的县名匹配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字形LOGO。

瓷茶文旅,唯有浮梁

说起浮梁,景德镇下辖的一个县,却有着比肩瓷都景德镇的实力内核。

论瓷,有以高岭土命名的高岭村,打造了“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瓷器;论茶,有以不逊色于祁门红的浮梁红;论规划,更是开启了联手高校等开创的乡创、乡建,立足浮梁茶提出了融合文化茶旅的市场拓展,提升浮梁在长三角文旅市场的知名度定位。

这场五月里在浮梁县寒溪村史子园上演的“艺术在浮梁”,并不是浮梁县近年来打造的经典文旅之唯一。

如今,沿着景瑶线一路向东,古铜桥深渡村的农耕文化、“童画村”的特色童画房、寒溪史子园的茶香……浮梁“一户一风景、一村一画面、一路一风景、一镇一天地”的新风貌也见证着浮梁当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旅产业,助力农民增收的决心。

瑶里古镇,乡建主阵地

瑶里古镇,青石板路、狭长巷弄,溪水潺潺、流水涓涓,溪水两边姑嫂们用棒槌敲打衣物,这样的场景在瑶里古镇一步一景……古镇的发展历来受生态保护和引客发展两条线裹挟,来到浮梁想看看这两者的平行均衡用力,瑶里古镇首当其冲。

这几年来,瑶里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始终笃守两者的均衡用力。既有展示徽派“三雕”艺术的狮冈胜览、程氏宗祠;也有再现革命斗争历史的红色之旅景点——陈毅旧居、抗日动员大会会场、红军游击队驻址等;当然少不了当地人倾心的反映瑶里风土人情的灯彩、地戏等等。

瑶里古镇的保存有道,看细节就可窥一斑:这里的砖墙与别处不同——窗户墙很高,只因宋时浮梁,数十家茶行云集此地,户户门庭,车马不绝。商人骑着高马经过,不用下马,越过墙头,刚好就能挑选货物,握手成交。现在脚下青石板的坑洼就是千年前的车辙印。

就这样,沿溪边缓缓踱步,过廊桥,穿巷弄,在江西独有的开合式天井里小站,抬头感受倾泻直面的阳光,或者在一旁坐下小憩。哪怕是闭上眼,也能感受到瑶里的日子很慢,内心柔软,一切都是从前慢的恬淡日子。

古镇并非心如止水,如今正在建设乡创学院,轮廓初现。复兴中的乡村、修复中的自然和值得被重新解读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同一个时空里发光,犹如古镇石板路发散着岁月打磨出的润泽感,只有来过的人才能感受。

艺术浮梁,不落幕艺术

因为城镇化,村里人口外移成为空心村,剩下离城市近的乡村,很可能城市同质化。这样的顾虑弥漫在万千乡村里,而浮梁,走了一条特别的乡创之路。

2021年5月1日,“艺术在浮梁2021”在景德镇浮梁县寒溪村史子园拉开帷幕,这场聚集了26位国内外艺术家以及22件作品的艺术事件让这个远在江西的小村庄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艺术作品散布在村子各处,还是那个村子,却能清晰感受到古老村落里新生的力量正以和谐共存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向阳生长。簇新的艺术符号、村民志愿者从艺术家介绍到艺术作品的解读,都融合着他们对于家的情感,同时也在重塑着他们对于家的认知。

村庄变身一座没有屋顶的巨大美术馆,伴随着日晒和虫鸣,虽然村里的老人们尚且还不懂艺术是什么,晒茶、养鸡、做农活,生活依然继续。

正是这样,让人们在浮梁思考“乡建”这一话题时,有了新的维度,艺术究竟能为乡村带来什么?答案姗姗来迟,但浮梁县已官宣——6月10日起,“艺术在浮梁”的开放参观的通道已然开启,浮梁寒溪史子园的故事还将继续,大地的美术馆永不落幕。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陶令/孙雯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