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这家工艺品店,不仅亮证经营,老板还是个热心公益的带头人

豫园街道地处上海老城厢,有户籍少数民族居民1400余人,来沪少数民族同胞涵盖25个民族260余人。2008年,豫园街道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了来沪少数民族联络站,将来自五湖四海的少数民族同胞心聚到了一起。在这里,他们愉快地工作和生活,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示着上海的独特魅力。

2018年,豫园街道来沪少数民族联络站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称号。

一个小小的联络站,如何通过有效工作,将少数民族同胞凝聚起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上海?豫园街道来沪少数民族联络站站长冯锦莱道出了答案:“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亮证经营打造出最硬的招牌,打造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第二故乡’。”

说到党员亮证经营,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他便是豫园街道来沪少数民族联络站副站长冶海录,接下来,就跟周到君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吧!

冶海录,1972年7月1日出生,中共党员,甘肃省临夏市回族人,现任豫园街道来沪少数民族联络站副站长。

作为一名党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多年来,冶海录始终坚持党员本色,忠诚党的伟大事业,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情系豫园小商品市场内各族群众,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用爱传递力量,以诚待人、诚信经营,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创业者发扬诚实守信的优良作风。

>>>6元钱 真诚换真心

2004年,冶海录经朋友介绍从家乡来到上海创业,在豫园小商品市场扎下脚跟,开了一家藏族工艺品店。经营中,他一直秉承“以诚待人、诚信做事”的原则。

2009年,一名男子走进店内,想为自己残缺的玉石手链配一粒珠子。冶海录帮这位顾客挑选了几个小时,终于找到了与手链相匹配的一粒,最后只收了6块钱,这让在其他店里吃了闭门羹的客人非常感动。

更让冶海录没有想到的是,后来男子又接连几次光顾,为他带来了几笔大生意,就连后来店铺的名字“西晶昊”也是该男子帮忙取得。两人不仅成为了朋友,逢年过节更像亲戚一样走动。冶海录的诚信服务,一时在豫园街道传为美谈。

回忆起这个故事,冶海录真诚地说:“只有自己诚心待人,别人才有可能对自己以诚相待。”

>>>红心向党 热心公益

多年来,冶海录诚信经营,在思想上积极向上,以实际行动不断向党组织靠拢。

2008年,豫园街道少数民族联络站成立,这是上海首家市场园区里成立的少数民族组织,到现在已经聚集有回族、满族、白族、苗族等25个民族。作为来沪少数民族的“第二故乡”,联络站的成立让孤身打拼的冶海录有了归属感。站长冯锦莱是一名中共党员,冶海录一直以冯锦莱为榜样,连续四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街道党工委的培养和考察后,终于在2014年12月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正式加入了党组织。冶海录表示愿意以自我为一个平台,发挥辐射作用,凝聚更多的来沪少数民族同胞奉献社区、回馈社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老街每天要接待数以万计的中外来宾,在冶海录的带动下,少数民族同胞纷纷报名参加平安世博志愿者服务。他还积极带领少数民族同胞,一起参与路口执勤,垃圾捡拾等工作,为文明城区创建出力。

除了自己的日常经营,冶海录还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经营情况。他经常主动放弃自己门店的经营时间,挨家挨户走访,在发现从事玉器宝石经营的回族同胞老马与房东发生的租赁纠纷后,眼看矛盾将要激化,冶海录不辞辛苦,多次走访劝说。在他不遗余力地调解下,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以身作则 无私奉献

冶海录不仅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经营状况,也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在走访过程中,他得知一些同胞家中困难,便号召联络站从2015年起,每年寒暑假结对2个社区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渡过生活上的困难。在得知暑假期间,小商品市场里的少数民族同胞经营生意忙,顾不上照看放假的孩子,容易产生一定的安全问题。他积极组织“小候鸟爱心陪护班”,为同胞的孩子带来的专属爱心服务,缓解了暑期看护难的问题。

2020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而至,牵动着大家的心。疫情期间,身为联络站副站长的冶海录始终在战“疫”一线,为了有效宣传防疫知识,确保少数民族同胞看得懂、听得进、能接受,他利用微信群的方式积极转发国家、市、区各级的抗疫政策,告知来沪少数民族同胞们要积极学习疫情防控知识,提醒大家要勤洗手、少出门、多通风。此外,他还第一时间带头通过市伊斯兰教协会、福佑路清真寺向抗击病毒第一线各捐献人民币1000元,总计2000元。在他的号召下,联络站的少数民族同胞纷纷解囊,积少成多,大家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加油!另外,他在豫园小商品市场党总支的号召下缴纳了1200元特殊党费。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十多年风雨沧桑,冶海录始终坚持立足本职、无私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赵红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