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命题作文”怎么写?《光荣与梦想》这样俘获“00后”!

“过去我们对于主旋律的一些印象,是爱国主义宣传片或者抗日神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愿意看主旋律。《光荣与梦想》在我们同学间很受欢迎。我明显感觉到,学校里《中国近代史纲要》上面听课的同学越来越多了。”

复旦大学大二学生程雯雯的话说出了不少Z世代年轻观众的心声——当主旋律电视剧的创新契合了年轻人的心声,就能打动他们,“它符合我们心目中的诗和远方。”程雯雯说。

作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光荣与梦想》在各大平台的热播,点燃了全平台、全年龄段观众的热情,它向大家证明,主旋律献礼作品不仅可看,而且好看、耐看,更让年轻人爱看。

在7月30日举行的《光荣与梦想》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都肯定了这部主旋律作品的创新特质,“它以沉稳的语调展开激荡的历史风云;以满腔的柔情表现壮丽的情怀,是一部温情与悲情交织的英雄交响曲。”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

从谍战剧《黎明之前》,到都市情感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再到年代剧《老酒馆》,导演刘江曾在荧屏上留下过不少经典作品,但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还是头一回。接到这道“命题作文”,曾让他一度犯了难——从中共一大建党到抗美援朝胜利,35年间,交织无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其中几乎每一个重要段落,都被人反反复复拍过,更不乏精品,《光荣与梦想》如何守正创新,不落俗套地讲好这段历史?

经过反复调研讨论,最终他选择从10个字入手——“见人,见诗,见细节,见冲突”。

剧中既有宏大叙事和正史品格,又不乏人性化、诗意化的艺术表达。而在刘江看来,返璞归真,让伟人回归“平凡”,是《光荣与梦想》的核心灵魂。“党史里面人在哪里?一段历史太弘大时,事件太纷繁时,就容易淹没人,我们要以人为线索,把伟人还原成有血肉有灵魂,也会疼也会掉眼泪的普通人。”

而这恰恰是打入年轻观众的突破口。

在00后的程雯雯看来,被称为Z世代的年轻人,经历了移动互联网的井喷时代,但并非这些剧中这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目击者,“如何提高我们对于历史人物角色的认同感?《光荣与梦想》交出了满分的答案,它以青年去共振青年,让这些成为年轻观众的燃点,触发了我们的带入感。”

中共一大纪念馆馆长薛峰同样对剧中打破“伟人”刻板印象的小细节记忆犹新。

剧中,有一个镜头瞬间抓住了他——毛泽东用一把梳子给杨开慧梳头,杨开慧问:“上海会开完了,中国就会不同吗?”毛泽东说:“会。”

“一把小小的梳子牵出了这个家庭相互的语言,来用了人性化的表达以支撑起了个性化的角色。”薛峰说。

人物间的小细节之外,也有不少专家在剧中看到了史诗式的审美。

剧评人李星文对于剧中一段8分10秒的长镜头念念不忘,这段镜头展示了红军长征的波澜壮阔,起起落落、兜兜转转,红军长龙在江河丛林之间蜿蜒前行,通过这个长镜头,可以看到中国革命道路的蜿蜒曲折,也将祖国山川河流的壮阔,尽收眼底。“长镜头是影像艺术当中’重武器’,可以制造非常地道的沉浸感,愿不愿意在电视剧里使用长镜头,往往标志着创作者有多少激情,投入程度如何。可以看到,刘江导演在这个剧里面拼了。”李星文说。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也认为,这些长镜头不仅仅有大片的感觉,更营造了一种历史的情境感,具有史诗化的审美,“史诗后面有一个诗字,诗的很大程度上是有情怀,让历史变的有情感,是艺术家的重要责任。”

尹鸿说,有了坚实的历史之基,剧中不仅有恢宏激烈的战争场面,有纵向跨度30多年的历史脉络,也有复杂的思想路线之争,还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选择不同道路的横向对照。 “它在这批作品中非常独特、非常必要,会成为形象的影像教科书,从厚重的历史中折射马克思主义的璀璨光辉,彰显中国共产党作为主心骨和领路人的重要作用。”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