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22年外滩,做过记者、试睡员、酒店员工,体验沙逊总统套房…… |《外滩酒店赏鉴》再版发行

9月23日下午,上海和平饭店印度套房,一场特别的《外滩酒店赏鉴》主题沉浸式文化沙龙在这里举办。

这是周到君初次来到印度套房,此前只在各种故事中听到它的名字,比如这是百年建筑和平饭店最有特色的“九国套房”之一;1936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就曾入住过这间套房……


走进和平饭店印度套房

在这里一同的举行的还有《外滩酒店赏鉴》的再版仪式,肖可霄编著、拍摄的《外滩酒店赏鉴》,由读者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里装进了他22年来对外滩的持续关注和理解,以及对锦江都城经典上海新城外滩酒店、上海和平饭店、上海外滩华尔道夫、上海半岛酒店、上海大厦等9家外滩著名酒店的深度体验撰写和拍摄。

至于为什么选在和平饭店举办这次活动?

也许在肖可霄的书中早已给了答案。

从没有一家酒店,像和平饭店那样,让我着魔。

从记者、试睡员、酒店高管……他与外滩酒店结缘

周到君发现,在《外滩酒店赏鉴》一书中,关于和平饭店的讲述占据了56页的篇幅。

肖可霄从2004年就开始拍摄、记录和平饭店,2012年,当时还是媒体人的他,作为一名“特别员工”,在和平饭店连续体验“工作”了7天时间。

2012年2月,肖可霄受邀在和平饭店工作7天

“某种意义上来说,和平饭店,完成了我对酒店的最初想象。”肖可霄在书中写道。

正是因为这份经历,肖可霄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还在酒店集团担任了高管工作。

从记者、试睡员、酒店高管、再到摄影师、作家……在肖可霄丰富的人生履历中,始终绕不开外滩。

肖可霄从22年前就开始拍摄外滩,他告诉周到君,过往7年多时间,光公交车就坐了一千多次,就为了捕捉、拍摄外白渡桥,后来,这个叫《渡》的巨大装置作品,还在上海大厦举办过外滩摄影艺术展。

《外白渡桥·渡》,7年时间,肖可霄乘坐1000多次公交车,路过外白渡桥,连续拍摄而成,中间浮现一个“渡”字

作为一名上海外滩历史建筑文化的探索者,探究、挖掘外滩酒店背后的故事激发了肖可霄极大的兴趣。

在他看来,外滩的这些酒店不仅仅满足吃住等功能性的需求,更承载了见证上海变迁的历史文化故事,其中包括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读懂了上海外滩酒店,也许,你就能对上海这座城市有更深的了解。

深入挖掘体验:采访、查资料、入住沙逊总统套房

这本书选择了外滩九家著名酒店,入选的标准之一就是经典。

何为经典,该书策划团队蔡志文、黄嘉宇、王峰认为,符合外滩地理、建筑年代、酒店品牌、运营服务、口碑点评这个指标才能算经典酒店,才是一个酒店的标杆。

此外,书中的大多数酒店,肖可霄都入住三回以上,当然,这其中包括令他最难忘的和平饭店沙逊总统套房:俯瞰外滩的豪华江景、维克多·沙逊的人物油画、房间里的地毯、吊灯……

选定了这九家酒店之后,肖可霄开始了从访谈到拍摄,从查阅资料到编著设计的巨大工程。

每个酒店会采访许多与之相关的人,通过他们的视角谈谈对外滩酒店的理解;长久地坐在档案管理翻阅着老报纸、文献,力图呈现出真实、立体的外滩酒店。

肖可霄说,也许是他的诚意打动了外滩酒店,得到了许多支持和配合,这本书才能顺利完成。

这本书既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有体验式描述,以及九个酒店的思维导图……有趣的是,肖可霄还在本书中和和平饭店创始人维克多·沙逊来了一次“虚拟访谈”,当然,对话的素材大部分都经过了史料考证。

此外,书中还藏着一个小彩蛋!

翻开书页能看到有一枚书签,这可不是普通的书签,拿起来轻轻在鼻尖挥动,你就能闻到由阿迪纳兰特别定制的“外滩的味道”(创意者是肖可霄、张寨军、赵丹虹)。

如何评价一间酒店?

采访的最后,肖可霄作为酒店体验师也分享了他对酒店的评价标准。

肖可霄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最基本的就是物质层面,比如吃的怎么样,装修怎么样等等;第二层面则是情感层面,这家店让你的感受如何,能不能给你带来情感上的共鸣;最高的一个层面则是精神层面,酒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能否给你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酒店的要求也会从物质层面发展到情感、精神层面。

住酒店,也是阅读酒店历史的过程。

肖可霄作品:外滩;材料:120胶卷(富士);拍摄时间:2007年

从20年前到现在,让肖可霄感触最深的是,现在的人对上海老建筑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种浓烈的怀旧情绪,其实会更好地促进建筑保护,以及建筑背后历史故事的挖掘。

上海一直在变化、在成长,一边是迈向未来的脚步,一边是回望历史的眼光,这二者相互牵扯,让这座城市更具魅力。

“外滩酒店,是我的‘绿光’”

和肖可霄采访的过程中,“文艺青年”是他形容自己最多的词汇。

这名文艺青年在本书的后记中,也用了一种文艺的比喻形容外滩酒店——“绿光”

如何与外滩结缘?为什么一次次走进外滩酒店?

周到君摘取了书中后记“外滩流水”的一段,为本篇做个结尾,也希望这是读者了解外滩酒店的一个开始。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个富有Art Deco趣味的镜头,浮现多回:小岛对面射来的那束绿光,总搅得莱昂纳多扮演的盖茨比,迷恋得不要不要的。绿光,是好奇,是欲求,是人生永无正解的意象。外滩酒店,是我的“绿光”。

1996年我有人生第一台“海鸥DF300”相机后,与绝大多数上海摄友一样,到外滩采风。拍摄中,巨大“A”字形建筑的和平饭店、淡巧克力色屏风状的上海大厦,还有充满工业时代钢梁线条美感的外白渡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因媒体等职业原因,我一次次走进外滩酒店。神奇的是,我每次探寻外滩酒店时,它们的建筑,它们的故事,总链接到这些关键词:“海派” “混搭” “财富” “未知”……它们总与上海城市襟江连海的历史气息,与我青涩岁月,融为一体。

可以讲,读懂了外滩,理解了外滩的酒店,我们就可以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感悟,乃至对人性洞悉,多一个维度。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