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收纳师:为何越来越吸引高学历年轻人加入-有名校研究生怀揣“降维打击”梦想却黯然离场 有人抛弃“铁饭碗”开辟了事业新舞台

晨报首席记者 庞菁涵

收纳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母婴护理师……今天的家政业,具备技术含量的细分工种正随着市场需求升级而产生,高校甚至名校毕业的高素质人才从业消息频出,令行业演化出新的面貌。

“家政”俨然已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近日教育部消息,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学位享有了同等效力,《“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也指出,将加快建设家政等领域专业课程教材,体现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

以受到普遍关注的整理收纳师为例,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高学历人群涌入这个行当后,这个行业又会迎来怎么样的面貌变化?而他们背后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近这个行业,聚焦活跃在一线的整理收纳师们,探究这份职业的真实模样。

那些尝试做收纳师的年轻人

业余开创第二职业

斜杠青年变身整理收纳师

12月初,从日本回到中国的池田惠美,结束了21天的隔离及健康监测,重归上海街头晨跑。她买来圣诞节饰品,把家里重新打扮了一番。

池田的房间总是整洁而温暖得让人羡慕,这也是她作为收纳师的活招牌。今年,是池田惠美来中国的第17年,也是她做收纳师培训的第5年。回上海后,新一期的培训已经准备就绪,待疫情稳定后重新开课。

她带过的1000多名学员大部分来自北上广深,此外南京、杭州、郑州、乌鲁木齐等地都有人慕名而来。这其中,有些年轻人出于兴趣或工作需要,前来学习技能,甚至发展成为第二职业。

小H就是这样的一位“斜杠青年”。2017年,小H开始跟随池田学习。那时她在企业里做人事行政工作,为了搞好员工培训和福利活动,同时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她联系到了池田,打算系统学习整理收纳。从初级一路到高级,再配合时常的上门服务实践,几年下来,小H已是整理收纳的一把好手。最近,她又开始学习亲子收纳,即便自己还没有结婚生子,因为她要服务好自己的第二职业——双休日整理收纳师。

对于收纳师这个工种,许多人已经不陌生了,它的准确称呼应该是“整理收纳师”,是这几年新兴的、风头正盛的家政新分类。目前国内市场上,请收纳师上门服务的费用在每小时200-400元之间。

凭着业余时间的工作,小H不仅早已赚回了学费,也通过“斜杠青年”的身份拥有了双重收入。至今,她一直和老师池田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一起工作,偶尔也帮忙做些新媒体推文。

2016年至2017年,算得上整理收纳行业在中国快速兴起的一年。池田惠美的许多优秀学员,后来成为业内比较有名的收纳师,许多都是在这段时间接受了培训后“出师”。其中不乏年轻白领,为自己开辟了事业的又一个舞台。

辞掉“铁饭碗”创业从不被理解到拥有粉丝百万

2015年,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林杰潇看到一篇报道,日本收纳师近藤麻理惠入选美国TIME杂志所《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在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工作的第四年,这则新闻打开了她的“新世界”的大门。

“国内较早一批做收纳师的,大多都是因为看到了这篇报道。”原本就喜欢打理房间的林杰潇开始研究起整理收纳,自己买来了各种书籍研究,2016年专程飞往日本学习相关课程。

与此同时,林杰潇辞去了自己工作准备创业。在当时,林杰潇的工作稳定轻松,这也是家里人对她的期待。但她有自己的想法,业余时间总想找点喜欢的事去做做。“众里寻他千百度”,收纳师的出现,让她有了笃定的目标。

“辞掉事业单位去做收纳师,当时家里人肯定是理解不了的,也有的亲戚觉得我就是去做家政阿姨的工作。每次见奶奶,她都要塞给我500块钱,担心我的收入不够用。”别人眼里的“不值得”,却是她为之努力的未来。

最初,她通过微信公众号分享自己的案例经验。过程中,她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就是许多家庭收纳空间有限、收纳习惯不好,导致房间难以保持整洁。为了破解这个问题,她从自己家下手,对每个空间的收纳方式进行研究。2019年,她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册,出版书籍《整理,让房子变成家》。同一年开始入驻小红书,拍摄视频分享给网友,接着开通微博,一步步积累,至今已经拥有了130余万粉丝。

想做高端管家的名校生却从家政课堂匆匆离场

中年女性真真,2017年前后辞去山西老家银行的工作,来到上海“闯世界”。在致力于收纳整理工作的五年中,她也成为上海小有名气的讲师。有一次,她的课堂上来了一位年轻人,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小G。

“我记得很清楚,她介绍自己是在同济学建筑的,我当时还有些惊讶,这么高的学历,为什么会想到做这行?”真真说。

小G马上研究生毕业,但她并不想从事于建筑业。新闻上,名校生年薪50万应聘保姆、月薪3万做高端家政,让她把从业目标放在“高端管家”上。“我觉得自己比一般的家政阿姨有优势,目标就是冲着年薪50万去的。”

带着这种“降维打击”的思路,小G进入真实的家政世界。但,丰满的理想迅速被现实击溃。即便是在人们眼里最为“光鲜”的收纳师,脑力体力并重,其中的劳累也难以想象。用真真的话说,这种辛苦的工作,目前大部分还是没有办法的选择。而对于想做高端管家的年轻人,要学的东西远不止整理收纳一项。

“可能是接触了才知道有多苦吧,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真真的这位学员很快就没了消息,家政圈子再没见过这个显眼的年轻人。

不论是小H还是小G,像她们一样二十出头的白领,包括男性,开始注意到整理收纳,有些是纯粹带着兴趣来学的,有些则想大胆尝试入行,通过这种看似非主流的选择搏出不一样的未来。

那些

传授收纳课的行业人

她把日式收纳课程带到中国

作为最早一批将整理收纳引入中国的人之一,池田惠美准备了很多年。她注意到,在国内方兴未艾的收纳行业,想系统学习得花高价飞到国外去。

“我那时在日本学习,只要两万日元,也就是一千多元人民币。但中国的学生去日本学习,一趟下来所有费用就要五万元人民币。我希望中国的朋友花更少的钱,就能学到日式收纳课程。”

2013年,池田惠美回日本省亲时,参加了日本收纳协会的培训。重返上海后,她开始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带到企业培训、工会沙龙当中。与此同时,为了引进日本已经成熟的收纳课程,她与日本多个整理收纳协会沟通进入中国。但最终失败了。

“那些收纳协会不愿意带着课程来中国,担心知识产权出问题,但我认为他们对中国有误解,所以我决定自己在中国建立协会、研发课程。”

池田联合当时日本的网红收纳师一起编制自己的课程体系,并且在中国建立新的收纳协会“日本专门家检定协会”,对接受培训通过考核的学员颁发协会证书,2016年,他们开办起第一个培训班。她将课程分为初、中、高级,初级费用和日本基本相当,高级全部学完也不超万元。

“很多人最难过的一关就是‘断舍离’,常年不用、未来也不用的东西却不舍得扔。有的是因为买的时候很贵,有的可能是包含了对以往的美好回忆。”她发现,许多人对收纳有误区。整理和收纳是两件事,先整理,学会处理掉没用的东西,才能腾出空间收纳,而收纳并不是以美观为主,应该以方便使用为主。

她把“舶来品”进行本土化

如果说池田打破了学习日式收纳的价格壁垒,那么2017年开始钻研收纳的真真,则是把“舶来品”进行了本土化,开发出一整套“土生土长”的中式收纳教学课件。真真认为,日式收纳和中式收纳有相通之处,比如都提倡“断舍离”,但又有更多的不同。

“日本的建筑在设计时就很注重收纳空间的合理安排,而中国住宅,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遇到收纳空间不足的情况,对于比较节俭的家庭,为了帮客户留住物品,要对室内进行小范围空间改造。”

她听过池田老师的讲座,而根本上,还是凭着自己各处学来的经验,开发出一套专属的中式收纳课程。从基础班到提高班,她把衣柜整理、鞋包橱柜整理、搬家打包、衣橱改造、上门实操等内容都加进了教材。

在学费上,她定得更低,面向带着各种目标的沪漂族传授技能。包括她做上门服务,也是按照最低标准,200元每小时收费。这么定价,她有自己的盘算:把上门作为自己课程的实操部分,对于客户可以花更少的钱,对于自己可以给学员提供“实习”机会。真真精准的“就业目标”定位,让她的大大小小班级不断,目前带教人数已超六千。

来自于不同的社会背景,真真与池田走出了差异化的路线。

她把收纳技能与知识反向输出

林杰潇,则实现了收纳技能与知识的反向输出。

2016年,到日本学习收纳课程后,林杰潇与真真有类似的感受:中国住宅建筑与日本存在设计上的区别,且地域辽阔,居住方式生活习惯多种多样,日式收纳不完全适合中国。

于是,林杰潇开始转而将精力放在了中式收纳的研究上,其中的重点就是收纳设计。2018年,受日本的整理收纳协会邀请,她带着自己“中日结合”的收纳课程来到日本,为当地的住户讲解分享。

那些

学习收纳的各类人群

学习收纳的人群大致分为白领、全职妈妈与家政人员,从学习目的看,包括了自用、创业、做斜杠青年以及从业。

林杰潇2021年开始进行收纳设计的授课,作为一名粉丝百万的收纳界“网红”,许多人慕名而来学习或者请她做设计。在她带过的200余位学员中,60%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10%左右是大学毕业生,还有3位是海归硕士。

“有一位哈尔滨过来的女孩,今年刚上大二,休学了一年,想在这一年里找到自己的方向。”

今年九月份,东北女孩小M只身来到上海,学完了林杰潇的收纳设计课程后回到家乡,一边实践运用,一边探索本地的收纳市场。林杰潇发现,像小M这样的大学生身上,共同的特点就是学习接纳速度快,能够很好运用电脑软件和新媒体,但缺乏生活体验和社会经验。

池田惠美做过一个不完全统计,自己的学员中30%-40%是全职妈妈,有随便学学的,也有从此找到了事业第二春的。

几年前,池田收了一个从世界500强辞职的学员阿C。离开职场并不是她的意愿,但一对龙凤胎宝宝的到来,打断了事业计划,她只得全职带娃。原本就好强能干、喜欢干净整洁的阿C,面对无用武之地的一身本事,还有被孩子搞得凌乱不堪的房间,终于坐不住了。她带着焦虑来到池田的班上,开启了整理收纳之旅。经过一年对自己生活的改造,2018年前后,她跟随爱人迁居北京,开办了自己公司,专做整理收纳。现在,她自己也重新在创业里找回了存在感。

真真面向基层,定价低廉,学员以家政从业者为主。这也让她从学员身上看到了数不清的故事,许多人第一节课来的时候,脸上是带着情绪的,背后多少有自己的不易。

“所以第一节课,我就是要让他们改变心态,让他们笑起来。”她有一套套的口诀,教会阿姨们整理当下心态、学习工作技巧。

许多想从事家政的人来学收纳,抱了较高期许,以为都能像听说的那样轻松体面高收入,其实收纳工作不仅累,而且并不是天天有这种活儿。有一次,一个梳着披肩长发、身穿低胸装、脚蹬高跟鞋的学员Y来到课堂。真真看出她早就走了神,身后必定有故事。真真语气坚决:今天回去把衣服换了,头发扎起来,换个舒服的平底鞋。

“让她换衣服其实是换心态,人都来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样接下来的生活还是过不好。”第二天,学员果然带了一副精神的装束来上课了,一切按照真真驾轻就熟的节奏进入正轨。她猜得没错,学员Y的丈夫经商破产,过惯了好日子的Y要一切重头开始了,收纳师是她的第一站。

在学习收纳的课堂,不论谁来了,都是学生,都要从头开始。

[说职业]

收纳师池田惠美

整理收纳不但帮助了自己也给人们带去生活质量提升

池田惠美工作的另一部分,是上门打理房间、指导客户收纳方法,她服务过拥有“海量”物品的家庭不算少,有一户让她印象深刻。

那是在上海有着200平米住宅的一个三口之家,夫妻双双在职,收入相当。从入户电梯出来,门口的三个鞋柜的鞋子多到溢出来;房间里,三个大衣柜里挤得满满当当,各处堆着摆不下的物件。她粗略计算了下,这家人有几千件衣服,近一百个包包,它们大多属于女主人A。

在整理过程中,池田边工作边和A聊天,这摞成山的衣服,其实要穿的只有几件。掉色的、过时的,有很多都不会再去穿了,她建议,尽量处理掉。加上助手,池田一行四人一共工作了3天,每天8小时。随着交流增多,女主人逐渐开始批量筛检、分类处理自己用不上的家电、日用品、衣服、鞋子。像家里的三个电饭锅,只留下了最常用的一个。

一个月后,池田再做回访时,这户家庭依然整洁如新,她明显感受到女主人对老公不耐烦的对话语气消失了,钟点工也没再听见抱怨她“偷懒”的唠叨,因房间不再堆积如山,她边边角角都打扫得到。

还有一位来自广东的学生R,在网上搜索到池田的信息后,立刻报名坐飞机赶来。

池田记得,那次的课上到一半,R突然哭了,自己之所以这么着急赶过来,是因为常年住校的儿子回到家的一句话“刺伤”了她:“我不敢进妈妈的房间。”东西太多了,R的房子从两室换到了三室,再到四室,还是不够用。儿子回来时,发现妈妈的房间门只能推开到一半,门后堆满了衣服、杂物。孩子的“说者无意”,但却“听者有心”。

“我终于明白我的生活一团糟,不是因为空间不够。”R在课后告诉池田,越来越多的衣服鞋子,原来并不能为自己带来安全感。后来,R不仅打理好了自己的家庭,也成为了一名收纳师,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并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收纳心得。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懂收纳,我的东西也会乱放,上班前找衣服、找钥匙这些,总会耽误一些时间,也影响上班状态。”别人眼里的整理收纳专家池田,许多年前也是个为找不到东西抓狂的小白,整理收纳不但帮助了她,也给身边的人和学生们,带去了生活质量的提升。

这次从日本回到上海,她已经和好友们开办了一期小型沙龙,偶尔为外地的学员们转发达人课程资讯。

那个当初为了学好中文而留在中国工作的女生,在上海拥有了自己事业、家庭和喜欢的生活。

收纳师林杰潇

能帮客户节省费用是收纳设计者的价值所在

林杰潇的收纳设计课程,还开发了装修阶段的收纳布局规划,受到了不少客户的欢迎,这种提前布局的收纳空间,往往能帮客户达到省钱又实用的优化效果。

房屋装修,设计师是“舵手”,但更多考虑空间布局与功能区划分,极少注意到客户家庭的物品数量、种类等。而对林杰潇而言,在拿到屋子的旧图纸后,一定要上门细细过一遍家里的东西,了解住户的生活习惯,并对物品拍照记录,根据起居、娱乐、饮食等8条动线,通盘设计出最优储纳方案。

“拿全屋定制来说,商家的板材、五金加的越多,收益就越高,但对于实际的居住体验来说,这些东西未必是越多越好,甚至会给收纳制造先天不足。”通过收纳设计,有时候能帮客户省下20-30%的费用。这,也正是收纳设计者的价值所在。

辞掉了事业单位工作的林杰潇,她的课程已经形成了生活整理术、工作整理术和亲子整理术三大板块,经常去往企业、学校分享整理收纳知识、提供咨询服务。

作为新青年新职业的典型,她还成了媒体的常客,被广泛报道并参与了多个综艺节目。这周六,林杰潇创办的生活美好家协会,将在上海举办第一届中国收纳设计师大会。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庞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