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沪语指导钱小昆:让观众们感受亲切度、共鸣感,看出市井烟火和腔调风情-《爱情神话》是用沪语写给上海的情书

晨报首席记者 谢竲

钱小昆是《爱情神话》的沪语指导之一,同时他还客串了影片中一个非常精彩的小人物——就是那个在咖啡厅前拦着不让老乌把自行车停在人行道上的城管。短短几十秒的电影片段,其实当时也拍了几十条,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最终也呈现出了让观众哈哈一乐的喜剧效果。而在钱小昆看来,这场戏的精华是在城管和老乌之间出现了冲突感,之后老白的一句话开解——“有啥啦,往上数三代,统统是这里的客人。”

亚历山大入剧组啃下沪语

《爱情神话》电影已经走红了一段时间,钱小昆有时也会和片中的朋友们小聚。和记者约了下午的采访,再过一会,还要和Ham za(片中亚历山大的扮演者)等朋友们去吃晚饭。而他们两人一见面,Ham za就搭着钱小昆的肩膀说,这是他的上海话师父。

1999年出生的Ham za在中国生活了22年,至今也没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中文名。4年前来到上海,说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上海话也会说,但显得稍微有些生硬。

经朋友推荐去面试《爱情神话》时,除了个人形象,语言学习天赋也是他最终面试成功的重要加分项。

之后,导演还根据他的个人经历微微调整了一下“亚历山大”的人设,除了“意大利人+卖冰箱贴+拖欠房租”这三点,亚历山大基本就是Ham za本人了。

“我一开始不知道这是一部完全用上海话讲的电影,进入剧组之后感觉我差不多学了一个新的语种”,Ham za说,拍摄过程中导演有时候也会体谅他,让他直接说普通话,但他坚持要挑战一下自己,在沪语指导的帮助下每天和自己的上海同学练习台词。

在这一过程中,他更喜欢上海话,也更喜欢上海了。

网络时代词汇越贫乏了

“其实他学得已经很快、很好了,也非常努力”,作为电影的沪语指导之一,钱小昆除了教授、调整演员的发音,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剧本前期的打磨中。导演兼编剧邵艺辉最初的剧本完全是普通话版本的,她会向钱小昆等上海朋友们请教,把其中的个别词语用最确切的上海话说法表达出来,再由演员在片场用纯上海话还原。比如老白说老乌难搞,片中用的是可能如今只有老乌这一辈人才会用的说法——嘎门。又比如“缺西”这个上海年轻人也很少用的词在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老白去外贸店批发短裤,老板说是卖给“外国缺西”的;另一处是在美术馆布展时有人来指指点点,老乌提到的。还有倪虹洁在片中的原台词是“女人嫁不掉就作孽了”,演戏的时候她脱口而出:“女人嫁不掉就‘死蟹一只’了”。

社交媒体带来了空前庞大的信息量,却也让人们的词汇量变得越来越匮乏——这一匮乏并非是数量上的,而是质量上、趣味性上的。

网上人们常说的“牛”放到上海话里,立刻就能想到“结棍”、“来三”等等讲法;用上海话形容面孔难看可以研究出44种讲法;描述买鲜肉月饼的队伍排得老长老长,其实有类似“从南京路排到十六铺”这种体现了上海地理特质的歇后语表达方式。

就是这种“脑子要转个弯”的表达方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少。也正因如此,《爱情神话》的上映,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亲切度、共鸣感,看出了市井烟火、腔调风情,也享受了“一封写给上海的情书”的观影体验。

方言魅力值得细细品味

导演邵艺辉在“红拂不复还”微信号上发表过一篇名为《爱情神话的上海话》的文章,其中就提到:

“最难的部分,是如何把一些词汇置换成更地道的沪语词汇,而这个地道其实又没有权威解释官方认证。所以我的选择是:地道为辅,准确为主。因为我们不是沪语教学片,传达人物的准确意思是我们的追求。”

“我平时讲话会把普通话、上海话、英语和法语混着讲,也蛮和谐的。”曾经是电视台纪实频道沪语节目策划的钱小昆说,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影视作品中,没有必要追根问底怎么样的上海话才是正宗的,能准确表达就好。

正如老白说的“有啥啦,往上数三代,统统是这里的客人”这句,讲的就是上海是一座移民性城市,海派文化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强烈的地域属性,既融合了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精髓,也吸纳了周边地区的风格特色。而带着苏北口音的城管这一角色,也正是上海包容度的体现。

《爱情神话》的走红,让人们意识到语言的美感不局限于普通话的千篇一律,百花齐放的方言魅力也值得细细品味。钱小昆觉得,以此为契机,也为更多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指点了方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用活沪语、讲好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出现,不仅让上了年纪的人能回味、有共鸣,也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上海话独特的吸引力。”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谢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