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岁新冠患者回忆“亚ICU”中心救治经历并表达感谢,贵州抗疫医护人员表示——-“我们来援沪,从未把自己当外人”

晨报记者 倪 冬

5月21日,上海在明媚的阳光中迎来了小满节气。

这一天,108岁的黄慧琴老人,从黄浦区新冠定点救治医院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出院了。

“我也是从这里出院的。”75岁的刘长胜说,不同的是,黄慧琴老人住在12楼病区,而他住在7楼病区亚重症(简称“亚ICU”)病房。

根据国家新冠诊疗方案要求,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是守护新冠高龄患者的关键屏障。

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亚ICU”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关键屏障”,医护人员采取“关口前移”的策略,专门收治每天巡查发现和急诊分流的潜在新冠重症高危患者,为他们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75岁:“年轻的”哮喘病人

5月21日,回忆起自己住院治疗的日子,刘长胜依然记忆犹新。

“我是4月25日确诊(新冠肺炎),26日转入龙华中路的方舱医院。”刘长胜说,因为他有哮喘、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转入方舱几天后,症状开始转重,“一开始是喉咙痛、咳嗽,后来就有点喘不过气”。

5月3日下午,刘长胜被转入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这名病人75岁,相对来说算是年轻的,入院诊断是新冠肺炎,伴有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度),还有高血压。”作为7楼病区的“亚ICU”主任,来自贵州省援沪医疗六队的医生谢鹏对这名“年轻的”哮喘病人印象深刻。

作为新冠救治定点医院,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收治的患者中,超过一半是80岁以上的老人,且大部分病情较重。

根据国家新冠诊疗方案要求,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是守护新冠高龄患者的关键屏障。

因为整个医院只有8张ICU病床,专家团队临时将7楼病区改造成了一个介于重症病房和普通病房之间的“中转站”——“亚ICU”中心,最多可容纳25张床位,采取“关口前移”的策略,专门收治每天巡查发现和急诊分流的重型患者或有潜在重型危重的高危患者,为他们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从5月1日开始,贵州省援沪医疗六队整建制接管了这个有着25张床位的亚ICU中心。

因为哮喘非常严重,氧饱和度下降得厉害,刘长胜一入院,就住进了7楼的亚ICU中心病房。

家属:“遇到好医生心定了”

“他怕我担心,一开始没跟我说是(亚)重症病房。”刘长胜的妻子林凤美比丈夫小4岁,71岁的她担心丈夫身体吃不消,“一天要跟他打四五次(微信)视频电话”。

林凤美从新闻里了解到,奥密克戎影响最大的,就是像他丈夫一样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他是难受,我是害怕,心里急得不得了”。

虽然刘长胜跟妻子说,自己住的是两人间的病房,条件很好,但说不害怕也是骗人的:“哮喘这种病一旦发作,很吓人,一口气透不过来,人就没了。”

“刚开始入院时,他只能躺在床上,医生对症给予了高流量吸氧和药物治疗。”作为亚ICU中心的护士长,徐前容清晰地记得,“躺在病床上的刘长胜,穿着一件鲜亮的黄色短袖T恤衫,看起来不像75岁,倒像是60多岁。”

“他一开始只能躺在床上,喘不过来气。我当时不能去看他,也不能陪着他,很担心他,就让他不要挂掉视频。”林凤美说,因为视频通话一直开着,她甚至能清晰地听到医护人员照料她老公的说话声。

“吃饭时,护士会帮他把病床摇起来,把台子摆好,把热水倒好。”林凤美说,有时护士们跟刘长胜说话,她能听得一清二楚,“我听了之后就心定了,真的是遇到好医生了”。

在卧床治疗的几天里,刘长胜虽然喘得厉害,但人一直很清醒。

“即便他当时已经喘得说不上话了,但看到我们医护人员,还是会很主动地跟我们打招呼。”护士长徐前容说,因为他意识是清醒的,所以每次在床上大小便都很不好意思。

“其实,在我们医护人员眼里没有男女,只要住进来,都是我们的病人。”徐前容说,刘长胜身体稍微好转以后,他就不愿意在床上大小便了,坚持要去洗手间。

“我起床去厕所,她们不放心,一定要搀着我去,然后再搀着我躺回床上。”刘长胜说,“这些医生、护士真的负责任,每天早中晚吃药,医生都会跟护士关照好,写在小黑板上,定时提醒。”

“这些护士一会儿会来倒水,一会儿会来倒尿壶,一会儿会来收拾床铺。”刘长胜以前在家有吃夜宵的习惯,但医院里只有3顿饭,“晚上肚子饿了,我就跟护士说了,后来她们想办法给我送来了饼干”。

在亚ICU中心,75岁的刘长胜算是年轻的,有一半以上是80多岁的老年人,其中不少是卧床的老人,“护士要帮她们护理、翻身、协助大小便等,工作非常辛苦”。

因为护士们都穿着防护服、戴着面屏,刘长胜曾想问打听一下照顾他的医护人员名字,但“只记住了一个谢主任”。

【高效运转的背后】

“各兄弟省市医疗机构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创造生命奇迹”

刘长胜所说的“谢主任”便是“亚ICU”主任谢鹏。

谢鹏是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他曾参与贵州省将军山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工作。

奥密克戎突袭上海后,贵州省援沪医疗队总领队、贵州省卫健委副主任张巍率领着1400余名队员援沪抗疫,谢鹏便是其中之一。

5月21日,就在108岁的黄慧琴老人出院的当天,7楼的“亚ICU”中心正在紧急救治一位92岁的老年患者。

“5月20日晚上,这位92岁的老爷爷从普通病区转来,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全身营养状况极差,普通病房已多次下胃管未成功。”徐前容说,对于新冠病人而言,营养支持非常重要,当天早晨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由谢鹏主任负责为患者更换生命管——胃管。

“说实话,下胃管时,感染的风险非常大,因为这名患者年龄大、无吞咽动作,需要借助可视喉镜下胃管,需要凑得很近才能分清楚食道和气道。”徐前容直言,更换胃管在平时算是很简单的操作,但因为穿着防护服,再加上病人处于无意识状态,操作就变得非常困难,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下成功。

在谢鹏看来,7楼“亚ICU”中心高效运转的背后,离不开国家重症专家组的指导,以及上海和各个兄弟省市医疗机构的相互支持。

“国家重症专家组副组长、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康焰教授多次到病房看望患者,给予临床指导。”谢鹏说,在救治过程中,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院长陆勇和湖南、山西、云南援沪医疗队都给予了大量专业支持和帮助,“大家相互查房、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创造了很多生命奇迹”。

“我们来上海,从来没把自己当外人。”48岁的护士长徐前容说,瑞金医院曾对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点对点”帮扶,瑞金医院的专家谢冰医生曾在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近一年。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作为贵州援沪医疗六队队长,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袁正强此次带领的281名医务人员来自贵州省遵义市、黔南州17个市、县、区的20家医疗机构。

在袁正强看来,每一个援沪医疗队队员不仅仅代表着自己的医院,还代表着所属的市或区、县,更代表着贵州省的父老乡亲对上海对口帮扶贵州的感激之情。

回忆起当时在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救治的那段日子,刘长胜印象最深的便是,每一次他下床去厕所,不想麻烦护士,照顾他的护士担心他摔跤,都会交代一句:“你是我的病人,我要对你负责。”

5月9日出院转入康复中心后,刘长胜如今早已回到自己家中。出院时,他还给医护人员变了一个小魔术,表达感谢。

“我们以前喜欢出去玩,他开心的时候就会给大家变魔术。”妻子林凤美说,有那么好的医护人员,她相信一定会战胜疫情。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