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时尚到好习惯,虹口推动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工作提质增效 |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指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虹口区始终牢记嘱托,以《虹口区关于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的行动计划》为蓝图,科学切实提升垃圾综合治理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分类实效、体系建设、条块合力、氛围营造、属地责任落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坚持党建引领,管理能级做加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为契机,根据虹口区关于垃圾分类的《三年行动计划》,将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区政府专项督查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区领导牵头的长效推进机制,建立区—街—居三级联席会议体系,将相关部门与各街道纳入这项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区分减联办向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定期专题汇报;分管副区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充分整合区分减联办资源优势,统筹协调全程分类工作,通过联络员会议制度、双周或月度简报等形式,积极推进各条线、各街道落实工作举措;街居联席会议每1-2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分析评价会议。

二是强化基层党建,解决“怎么抓”的问题。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的居委、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作用。区委书记牵头抓总,居委书记落细抓实,加大日常综合协调和监督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扎实推进“一小区一方案”的精细化管理工作。

三是用好特色平台,解决“精准抓”的问题。各街道自主发挥党建品牌项目优势,例如北外滩街道“三亮”(亮身份、亮成绩、亮承诺)、曲阳街道全岗通周周转、嘉兴街道“三千精神”(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四川北路街道“扫街”“扫楼”等基层治理叠加垃圾分类工作,使居住区和单位实效测评达标率逐渐提升到95%以上,逐步形成了良性全覆盖的面上效应。

强化体系建设,传统环节做减法

一是做实顶层设计,科学研判小区点位设置和居民投放习惯。在撤桶并点的基础上,做好点位环境营造。全区撤除环卫游街桶1073个、沿街废物箱709处,居住区楼层桶3000余个,物业、环卫部门加强了后续清洁服务,市民生活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感受度、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是分流服务体系,自可回收物收运体系建立后,垃圾四分类收运体系各司其职,小区物业保洁员和可回收物收运员职能兼容,使得小区内垃圾收运员更精简、更集聚,物业尽职履责更精准、更规范。

三是减少中转环节,在湿垃圾分出量成倍增长后,小压站承担干垃圾任务量减少1/3。原全区布局72个小压站重新规划功能,改建湿垃圾中转站,部分小压站新增可回收物中转功能,使中转体系更顺畅。

健全长效管理,管理实效做乘法

一是加强实效监管,分类实效加倍。至2022年初,全区干垃圾日均产生量363吨,比考察时候(2018年11月,615.3吨)控减41%;湿垃圾日均产生量293.26吨,约为考察时候(73.9吨)的4倍,干、湿垃圾比重趋于接近1:1;可回收物日均产生量179.83吨,约为考察时候(58.38吨)的3倍,分类实效稳固提升。

二是完善工作模式,服务能级加倍。垃圾分类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虹口改变原垃圾收运模式,环卫作业公司全面落实795个居住区干、湿垃圾一日两次清运。八个街道全面落实了8000多户沿街商铺上门收运工作全覆盖。

三是加强执法保障,监管督查加倍。2021年共检查各类单位1万7千余家,检查居民个人生活垃圾分类行为4300余次,发现问题并责令整改2504起,对单位及个人存在的相关违法行为立案查处1490起,行政处罚36余万元,相比于《条例》实施前(2018年)全年累计处罚金额(3050元)大幅提升。

科技赋能,再造流程做除法

在践行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进程中,虹口积极探索科技助力,智慧建设一网管全程。市绿化市容局在全区试点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实效监管示范项目”已初具雏形,目前已接入区“一网统管”平台,为垃圾分类管理服务的流程再造打下基础。

接下来,虹口区分减联办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根据市分减联办、市绿化市容局的工作部署,加强上下联动,畅通工作机制,不断固化垃圾分类实效,做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也让生活垃圾分类的成果人人共享,人人获益,力争将虹口区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效显著,减量化、资源利用率水平较高的垃圾综合治理示范区。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