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疫与三急之间,公厕如何对没有“码”的老人开方便之门?

疫情防控下,有这样一群上海老人时不时就会“被上热搜”,他们有的不会扫“码”,有的更是没有智能手机。可如今的上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扫个“码”。无论是坐地铁、还是买东西,就算是去公厕也得扫个“码”。

最近,闵行区有一新增感染者轨迹涉及公厕。疫情防控下的公厕,如何既做好消杀保洁,又让大家感受真正的“方便”呢?面对没有没有“码”的老年人,又该如何开“方便”之门呢?

纸质登记信息方便有温度

每天早上,家住闵行区浦锦街道的丁老伯都要到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锻炼身体。最近正逢黄梅季闷热得很,他则要带一大瓶水,锻炼完走到江月路上的公厕“方便”一下,也是多年的习惯。

丁老伯没带手机、也忘了带离线码,身边只带了身份证,公厕工作人员随即帮他登记了个人信息: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测量体温正常后,丁老伯便顺利地进入了厕所。等他用厕完后,保洁人员便来到了这个厕位,进行跟踪消杀。

丁老伯说,“我几乎天天都要来这里方便一下,疫情以后开始蛮担心的,就是怕扫码麻烦,但没想到这里公厕想得很周到,能扫码就扫码,不能就纸质登记再测量体温,一样的。”

像丁老伯这样上了年纪不会扫码的老年人,在浦锦街道也有不少。江月路上的这个公厕周边既有街心花园、也有商业街,公厕的责任人戈师傅介绍说:“疫情前,每天大概有500-600人来方便,现在只有200多人,我们居有工作人员在门口提醒大家要扫码,也给不能扫码的人提供纸质登记服务。”

在纸质登记本上,整整齐齐、满满当当记录不能扫码的老年人信息。戈师傅和工作人员按照排班负责轮流登记,每一栏都写得字迹清晰,“如果老人很急,我们先会测量一下老人体温,再让老人先去上厕所,出来再补登记一下。有时候老人就算忘了带身份证,口头报个人信息,我们来登记就行。”

在公厕这个为人解“三急”的地方,温情也在这手写记录的名单里。现在到公厕来的确多了一道程序,但也没有“为难”没有智能手机和不会扫码的老人。按照防疫要求,每个登记使用完公厕人,保洁人员都会进行跟踪消杀。

其实,有时候附近商家的年轻人来公厕,有时也会忘带手机。戈师傅说,“我们也给他们登记信息,总不见得人家来了,再叫人家回去拿手机。我们麻烦一点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方便大家。”

智能化公厕让消杀保洁更精准

如果从远处看江月路公厕,也许你会误以为这是个休憩驿站,因为公厕外墙都有绿植,给人一种休闲惬意之感。进入公厕后,也没有异味,反而有股淡淡的幽香。

这里就是附近居民心目中的最美公厕,除了外观整洁赏心悦目之外,这里还配有智能化的公厕系统。“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实行一厕一消杀,也就是一人使用后,保洁就会对侧位进行先消杀后保洁。”戈师傅说,公厕人流量较大,有些老人也会担心防疫问题,虽然这样工作量变大了,但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

也许很多人都很好奇,公厕是如何做到一厕一消杀保洁?事实上,江月路公厕有一套智慧化公厕系统,只要有人进入厕位,保洁人员在外面就能看到具体是哪个厕位。

“对于门把手、厕位、洗手台……这些大家能触碰到的地方,我们会着重进行消杀。”戈师傅介绍说,“只要人出来,我们就进行先消杀再保洁。我们每两个小时还要对整个公厕进行整体消杀。

如今公厕的消杀保洁工作变得更频繁了,但人性化的服务却一点也没少。戈师傅介绍说,疫情防控以来,除了常规便民服务箱,还提供免费口罩。在日常工作中,戈师傅发现,有些老年人锻炼好、或者出来办个事,一转眼就容易把口罩忘了,“进入公厕必须要戴好口罩,如果老人没戴口罩、又或者找不到口罩了,我们就主动免费提供一个,这样也不影响老人正常进入公厕。”

疫情防控下公厕的温情与善意

戈师傅在江月路公厕工作了10年了。疫情防控下,虽然公厕日常工作量变大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为周围邻居服务的心。

每天清晨4点,戈师傅起床便要做一个抗原,再感到附近社区卫生中心做核酸,4点半便到了公厕开始消杀保洁,有时5点不到就对外开放,“现在夏天,老人都起得早,我们能早点开门就早点开。晚上也是等到21点后,最后一位用完后,再关门。”

周围的邻居们看在眼里,有时也会给戈师傅送来防暑降温的水,“这份心意领了,但我们真的什么都不缺,特殊时期大家一起共克时艰。”作为江月路公厕的负责人,戈师傅对这份工作很有归属感,“十年前入行时,家里人也不太能理解,都说太脏太累。”

十年来,戈师傅把公厕当做了第二个“家”,往来的老人也成了他的“邻居”,他把环境卫生做得越来越好,还评上了最美厕所。这份荣誉感,更让他坚定地要把公厕工作干得更好。

“我也是一个打工人,家里也有老人和小孩。平常在外上个公厕,应该让大家都方便好。”戈师傅说,即便在疫情防控期间,也要让大家在公厕一方天地里,感受到真正的“方便”。因为扫码、登记都是防疫方法,最终还是要让每一个人“方便”时更方便,这就是城市的温度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