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炙热渐消荷蟹美

岳强

今年暑热之烈几乎到了煎熬的程度,这暑热何时能止呢?若依节气的规律来说,孟秋申月中气处暑就是暑气当止的时节,处暑之“处”,有止和隐退之意。元代吴澄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今天11时16分,岁时进入壬寅申月中气处暑,但愿这高温炙热能渐渐消散。

处暑之后天气会不会真的就能凉下来呢?这也不一定。清代乾隆帝在避暑山庄避暑之时,曾写过一首绝句《登四面云山亭子》:“今朝处暑曝秋阳,婪尾蒸炎反异常。数息肩舆才造顶,天风透体顿生凉。”四面云山是避暑山庄最高处的山巅,诗中“婪尾”所指为酷暑之末,“肩舆”是帝王所乘的轿子。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在处暑节气的骄阳之下,他乘着轿子来到四面云山的亭子里避暑的感受,暑热之时,还是要去高海拔的山顶上凉快些。清代道光年间苏州文人顾禄所著《清嘉录》卷八中写道:“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这段话的意思则是,处暑后大约再过十八天,天气才会凉爽下来,那时就已过节气白露了。

处暑节气正在夏秋之交,天气会由湿热先转为燥热,再逐渐转凉。此时有两物为应节美食,一是嫩藕,再是河蟹,皆为清热、凉血、散瘀之佳品,南宋流传至今一幅画作《荷蟹图》,正好以荷蟹入画应景,本期物候日志题图即是此画的局部细节。

《荷蟹图》所绘为金秋时节的一隅水景,画中主体一枝枯黄斑驳的残荷浮于水面,一只肥美的团脐雌蟹挥螯攀于叶上,荷叶的颓势与雌蟹的灵动形成强烈对比。荷蟹的谐音为“和谐”,画面的和谐正是在这强烈的冲突、矛盾与对比中实现的,也正是这精彩的对比与冲突,成为了此画之眼,同时还隐藏着绘画者对强弱、盛衰表象下的哲思。在荷叶下,溪流清澈,水藻随着缓缓溪流而波动,画面左侧一枝红蓼、几叶蒲草更显秋色。在画面四围水与植物的衬托下,荷蟹图的整体氛围既生机勃勃又宁静祥和,画作虽是小品,但细节精微极致,非常耐读耐看。

“秋风起,蟹脚肥”,别看《荷蟹图》中的秋蟹挥螯逞强,再过几十天中秋明月时,这肥美的螃蟹就要被端上餐桌。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话:“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其意如《菜根谭》中的这段话:“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处暑之处为“止”,所止之暑也似心气之强。夏秋所属五行,为火克金之势,三伏长夏之土,正是调和与和谐这火金之克,而以长夏之土生金,如此顺势,则和谐夏秋之气以助生机。由此再回看《荷蟹图》中荷蟹之喻,就更能读懂和谐之美,更珍重人间内外之和谐了。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