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慈善日,一位母亲吃到孤独症儿子亲手制作的月饼

9月5日是中华慈善日,临近中秋节。品尝着儿子亲手制作的中秋月饼,母亲吴芳激动又感慨:“孩子真的长大了!”

吴芳的儿子小冯是一名孤独症患者。儿子能做月饼,是她过去不敢想的事。作为“点点星意”孤独症人群就业实践公益项目的学员,20岁的小冯学习了制作月饼。

中华慈善日前夕,“点点星意”项目组织了一场公益活动,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请包括小冯在内的学员制作中秋月饼。现做的月饼质检合格后,即可面向公众售卖,为学员树立融入社会的信心。

项目发起方——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负责人介绍,孤独症患者被唤作“星星的孩子”,但他们也会长大成人。为此,基金会组织开展了“点点星意”培训项目,为大龄孤独症人群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就业试训及见习岗位,帮助他们建立融入社会的桥梁。

记者从上海玉佛禅寺素食品有限公司获悉,最近,工厂方面还打造了一间全新的烘焙教室,帮助“明日点心师”学员学习更丰富的技艺。


没想到!孤独症儿子掌握职业技能

玉佛禅寺对面,安远路方壇文化空间,小冯换上洁白的工作服,和其他学员一起进入烘焙工作间,熟练地拿起素馅团,几秒钟完成包馅、压型,放到盘子里。

等盘子里摆满了月饼,师傅会帮着送进烤箱,将月饼烘烤成型,等待质检售卖。

孤独症患者喜欢稳定的环境。这个工作间,小冯很熟悉,每个月都要来实习几次,平时主要做西点,遇上中秋就做月饼。

去年,小冯经人介绍,参加了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组织的“点点星意”就业技能培训,选择“明日点心师”作为努力方向,便有了现在的一幕。

对于儿子的职业培训,母亲吴芳坦言,一开始并无把握,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小冯在职业学校时,曾参加过学校安排的实习,做一些给图书馆整理物品、给书敲章的简单工作,或者给公益机构包装鲜花。“他实习完会有作品带回来,作为大人就挺高兴,觉得孩子能做点事了。”吴芳的想法很朴素。

得知儿子能参加“明日点心师”培训,吴芳觉得很好,但吃不准儿子能否接受、坚持。“孤独症患者比较刻板,他已经习惯了学校里固定的生活方式。走出校园,来到培训的地方,他对陌生环境感到了压力。老师教怎么操作,他觉得信息量太多,一下子无法整合,有点受不了。”

培训的第一堂课,小冯结束得很不理想。“人家聚在一起合影留念,他在那边大叫,我和老师都有点担心。”吴芳说,在与老师沟通后,她把每次培训的时间提前告诉儿子,让他能在心理上有所缓冲。

知子莫若母,她又抓住儿子对坐地铁的兴趣,引导他主动前往培训学校和实习工厂。

为了协助师傅与学员间的沟通,家长们也会轮流出席培训,告诉师傅不同学员的特点。

不久,变化发生了。在工厂的监控室,吴芳看到,镜头下的小冯逐渐习惯了操作流程,倍感宽慰。

接触社会,让学员有了精神寄托

经过四个月的培训,小冯通过考核,顺利结业上岗。每个月,项目负责人与家长沟通后,制作出排班表,学员们就按时过来上班。

吴芳的家在浦东临港,距离宜山路的培训学校、绥德路的工厂、安远路的方壇都有两小时左右车程。“小冯有时候去工厂,有时候来方壇。”但吴芳认为,远也值得过来,因为这样的就业实践机会,是别处找不到的。

9月2日,晨报记者来到玉佛禅寺素食品有限公司的工厂车间,看到了正在实习的“明日点心师“学员。他们和工人师傅一起包馅、压型,动作规范,速度均衡。

“这些孩子们都很认真。孤独症固有的刻板属性,恰好能助力重复的工作步骤。每一只月饼,他们都尽最大努力做得标准。”一位带教师傅说。

对于成年的孤独症患者来说,这样的就业培训和实践机会弥足珍贵,且有重要意义。“星星的孩子”终究都要长大。能够通过训练,获得一项可靠的职业技能,和社会产生沟通连结,是许多“星儿”父母不敢奢望的梦想。

因为在公益中与“星儿”接触,上海青年黄悦一度被他们的单纯打动,并把这种感受告诉了弟弟。弟弟黄珏决定将善举落到实处,与觉群文教基金会联合发起了“点点星意”培训项目。

接受“明日点心师”培训后,吴芳发现,儿子小冯的状态似乎有了变化。职校毕业前,小冯生活在相对固定的校园环境中。毕业后,这种稳定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但通过培训,母子俩认识了更多孤独症患者和家长,形成了新的社交圈。

小冯不太爱说话,与人交往不多,但现在,实习结束后,他会和其他学员一起走到地铁站坐车。

“四个月的培训结束后,我还发现,他的眉毛也长出来了!到现在都是好好的。”吴芳告诉记者,参加培训前,儿子因为生活无聊导致焦躁,一度拔光了自己的眉毛。“培训之后,他的精神有了寄托,注意力自然而然转移到工作上,情绪好了许多。”

抛砖引玉,盼更多企业担起社会责任

记者了解到,“点点星意”项目发起近两年来,已开展“明日点心师”、“明日咖啡师”、“明日工艺师”和“明日艺术家”四大类就业技能培训,服务91位大龄孤独症学员,其中32位已进入实习阶段。

上海玉佛禅寺素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良介绍,为了让“明日点心师”学员学到更多类型的技能,工厂方面打造了全新的烘焙教室,方便学员学做中式点心、西点、糕点甚至咖啡,“他们如果一直在这里学习,会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不同的岗位。”

记者看到,新教室空间十分宽敞。

“今后,培训老师在这里指导学员,家长也可以参与。家长如果能对培训内容有一定了解,学员的提高会更快。”黄志良说。

玉佛禅寺的月饼坚持手工制作,这为学员学艺提供了契机。黄志良坦言,之所以对培训有信心,是因为孤独症学员独有一种特质,“制作过程中,每样配料加多少,他们都执行得非常精准。一小杯就是一小杯,几克就是几克。这种做事的态度,和手工行业追求的‘匠心’一致。

做好的月饼在摆盘时,可以使用摆盘机操作。但为了促进学员的手工训练,师傅们有意安排了手工摆盘。黄志良发现,学员的摆盘竟和机器摆的一样整齐。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员需求,黄志良甚至亲身参与了培训过程,“他们的笑很纯真,没有杂念,让我深受感动。”

考虑到孤独症学员的稳定需求,黄志良为他们每个人安排了固定的师傅,鼓励师傅和学员多做沟通,“培训这些学员并不容易。如果光做事、不说话,就无法达到促进交流的目的,学员会回到自卑状态中。所以,带他们的师傅一定要有爱心,既要善于和学员沟通,又不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打破他们的专注。”

面对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果,黄志良也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思考。“做这个项目,更多是为了抛砖引玉。中国目前已有超1000万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而且每年还在增长。我们可以尽己所能招收更多的学员,但光靠我们一家企业,远远不能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我们希望目前的成功案例,能带动更多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进来,形成孤独症群体的帮扶联盟,尽一份社会责任,也让更多孤独症患者在社会上寻得立足之地。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何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