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展现青年教师扎实语言功底,精湛教学技术


第十二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外语类专业组)全国决赛收官。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胡笑然老师和西南财经大学的潘紫萌老师分别获得英语专业组和商务英语专业组特等奖。日语专业组特等奖桂冠由海南大学杨帆老师摘得,上海理工大学毛伟和南京林业大学黄博两位老师获得一等奖。

今年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为外语类专业组比赛,下设英语专业组、商务英语专业组、翻译专业组、日语专业组。日语专业组首次被纳入大赛,大赛还创新性地加入了单元教学设计环节,体现更多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让大赛赛制更加完整、科学。

大赛中,选手们不仅展现了扎实的语言功底,精湛的教学技术,同时还展现出教育立意,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深刻认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思维。

获得日语专业组一等奖的上海理工大学毛伟老师赛后表示,通过大赛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外语应用能力、以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借助本次大赛我进一步总结出了一套兼顾输入和输出的科学、完整的教学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确定授课重点和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以及以“情境”为中心提高学生对重难点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翻译专业组点评专家复旦大学何刚强教授眼中,选手们授课沉稳、轻松自然、条理清晰,没有明显表演痕迹,与学生间的互动较好。但仍然存在不足,比如读书少,部分选手照本宣科,没有相关的联想和发挥;翻译实践少,教师无法将真切的实践经验和感受传达给学生;有的选手留给学生的思考和启发的余地较少,课程单薄。

英语专业组点评专家复旦大学曲卫国教授则建议选手授课重点在于展示师生间的思维碰撞,而不是花大量功夫在教学工具和手段上。授课内容应回归到课文本身,而不只是将课文当作话题。“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课文掌握知识和语言技能并形成自己的思考;辅助材料应与课文词句紧密关联,而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

他希望教师在课堂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突破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意识到思考角度的多样性、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和自身理解的局限性;授课时应将教学理论充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而不是机械地套用。

截至今年,“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已举办十二届,大赛中走出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教学艺术精湛、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青年老师。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董川峰